徽派古典园林的理水特征及传承应用--以徽园的理水形式为例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1.1 基本概念阐述 | 第15页 |
1.1.1 徽派古典园林 | 第15页 |
1.1.2 理水 | 第15页 |
1.1.3 风水思想 | 第15页 |
1.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5-16页 |
1.2.1 中国古典园林史 | 第15-16页 |
1.2.2 环境心理学 | 第16页 |
1.3 前人研究成果 | 第16-19页 |
2 引言 | 第19-22页 |
2.1 研究意义 | 第19页 |
2.2 研究目的 | 第19-20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2.3.1 文献分析法 | 第20页 |
2.3.2 实地调查法 | 第20页 |
2.3.3 对比分析法 | 第20-21页 |
2.4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3 徽派古典园林概况 | 第22-33页 |
3.1 徽州的历史沿革 | 第22-23页 |
3.2 徽派古典园林的历史沿革 | 第23-26页 |
3.2.1 徽派古典园林的萌芽期 | 第23-24页 |
3.2.2 徽派古典园林的发展期 | 第24-25页 |
3.2.3 徽派古典园林的鼎盛期 | 第25-26页 |
3.3 徽派古典园林的类型 | 第26-32页 |
3.3.1 宅园 | 第26-29页 |
3.3.2 水口园林 | 第29-30页 |
3.3.3 书院园林 | 第30-31页 |
3.3.4 寺庙祠观园林 | 第31-32页 |
3.4 小结 | 第32-33页 |
4 徽派古典园林的理水手法及原则 | 第33-49页 |
4.1 徽派古典园林与扬州园林水型之比较 | 第33-38页 |
4.1.1 徽派古典园林中水体的类型 | 第33-36页 |
4.1.2 扬州园林水体的类型 | 第36-38页 |
4.1.3 小结 | 第38页 |
4.2 徽派古典园林中水的来源去流 | 第38-39页 |
4.2.1 水源 | 第38-39页 |
4.2.2 水道 | 第39页 |
4.2.3 水尾 | 第39页 |
4.3 徽派古典园林中水与其他造园要素的因借 | 第39-42页 |
4.3.1 .水与建筑 | 第39-40页 |
4.3.2 水与堤桥 | 第40-41页 |
4.3.3 水与植物 | 第41页 |
4.3.4 水与山石 | 第41-42页 |
4.4 徽派古典园林的理水原则 | 第42-49页 |
4.4.1 天人合一 | 第42-44页 |
4.4.2 因地制宜,小水居多,大水颇似江南 | 第44-45页 |
4.4.3 得天独厚,借之于自然 | 第45-46页 |
4.4.4 崇尚风水,水系户户相通 | 第46-49页 |
5 徽派古典园林理水之传承 | 第49-60页 |
5.1 徽派古典园林理水的贡献和局限性 | 第49-50页 |
5.1.1 徽派古典园林理水的贡献 | 第49页 |
5.1.2 徽派古典园林理水的局限性 | 第49-50页 |
5.2 当代城市水景的特点 | 第50-52页 |
5.2.1 当代大众审美的特点 | 第50-51页 |
5.2.2 当代审美观在园林中的表现形式 | 第51-52页 |
5.3 理水文化的传承 | 第52-54页 |
5.3.1 “天人合一”的环境观 | 第52页 |
5.3.2 因地制宜,回归自然 | 第52-53页 |
5.3.3 风水思想的传承 | 第53页 |
5.3.4 意境美的传承 | 第53-54页 |
5.4 水景的可持续发展 | 第54-56页 |
5.4.1 现代景观中水景所面临的问题 | 第54-55页 |
5.4.2 现代景观中水景可持续发展的要素 | 第55-56页 |
5.5 徽派古典园林理水在现代景观中应用的方法 | 第56-60页 |
5.5.1 引水 | 第56-57页 |
5.5.2 环水 | 第57-58页 |
5.5.3 临水 | 第58-59页 |
5.5.4 小结 | 第59-60页 |
6 徽园中徽派古典园林理水原则的应用分析 | 第60-69页 |
6.1 徽园的概况 | 第60-61页 |
6.1.1 区位分析 | 第60页 |
6.1.2 徽园的历史沿革和特点 | 第60-61页 |
6.2 徽园理水分析 | 第61-67页 |
6.2.1 徽园理水类型 | 第61-63页 |
6.2.2 徽园理水与徽派园林理水原则之对照 | 第63-65页 |
6.2.3 徽园中水与其他造园要素的因借 | 第65-67页 |
6.3 徽园中水景的现状分析 | 第67-68页 |
6.3.1 优势分析 | 第67页 |
6.3.2 不足分析 | 第67-68页 |
6.4 水景现状反思 | 第68-69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作者简介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