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2章 同性间性犯罪问题概述 | 第17-23页 |
2.1 性犯罪的概念 | 第17-19页 |
2.2 同性间性犯罪的概念及其特征 | 第19-21页 |
2.2.1 同性间性犯罪的概念 | 第19-20页 |
2.2.2 同性间性犯罪的特征 | 第20-21页 |
2.3 同性恋群体与同性间性犯罪的关系 | 第21-23页 |
2.3.1 同性间性犯罪不等于同性恋性犯罪 | 第21页 |
2.3.2 同性恋群体的发展可以推动对于同性间性犯罪的认识 | 第21-23页 |
第3章 同性间性犯罪的国外立法概述及评析 | 第23-28页 |
3.1 国外关于同性间性犯罪的立法概述 | 第23-25页 |
3.1.1 英、美同性间性犯罪的立法概述 | 第23-24页 |
3.1.2 德、日同性间性犯罪的立法概述 | 第24-25页 |
3.1.3 其他代表性国家同性间性犯罪的立法概述 | 第25页 |
3.2 对国外同性间性犯罪立法的评析 | 第25-28页 |
3.2.1 同性间性犯罪的立法发展与同性恋群体的发展相契合 | 第25-26页 |
3.2.2 应参考借鉴日本的立法模式 | 第26-28页 |
第4章 我国同性间性犯罪的刑法规制变迁及其现状 | 第28-37页 |
4.1 我国同性间性犯罪的刑法规制变迁 | 第28-30页 |
4.1.1 宋至清中叶:从罪轻到罪重 | 第28页 |
4.1.2 清末至1997年刑法制定:从入罪到出罪 | 第28-30页 |
4.2 我国现阶段同性间性犯罪的刑法规制状况 | 第30-37页 |
4.2.1 同性间强制猥亵犯罪的刑法规制状况 | 第31-33页 |
4.2.2 同性间聚众淫乱犯罪的刑法规制状况 | 第33-34页 |
4.2.3 同性间传播性病犯罪的刑法规制状况 | 第34-37页 |
第5章 我国同性间性犯罪刑法规制的不足及其原因 | 第37-47页 |
5.1 我国同性间性犯罪刑法规制的不足 | 第37-43页 |
5.1.1 同性间强制猥亵犯罪刑法规制的不足 | 第37-38页 |
5.1.2 同性间聚众淫乱犯罪刑法规制的不足 | 第38-41页 |
5.1.3 同性间传播性病犯罪的刑法规制的不足 | 第41-43页 |
5.2 我国同性间性犯罪刑法规制不足的原因 | 第43-47页 |
5.2.1 同性间性犯罪的立法观念滞后 | 第44-45页 |
5.2.2 相关概念的范围过于限缩 | 第45-47页 |
第6章 我国同性间性犯罪的完善路径 | 第47-52页 |
6.1 同性间强制猥亵犯罪的完善路径 | 第47-48页 |
6.1.1 扩张强奸罪的保护对象 | 第47-48页 |
6.1.2 通过去性别化实现对性权利的同等保护 | 第48页 |
6.2 同性间聚众淫乱犯罪的完善路径 | 第48-50页 |
6.2.1 暂时保留聚众淫乱罪的立法规定 | 第49页 |
6.2.2 进一步限制本罪的规制范围 | 第49-50页 |
6.3 同性间传播性病犯罪的完善路径 | 第50-52页 |
6.3.1 取消本罪的前置客观行为要件 | 第50页 |
6.3.2 在本罪中设置两档量刑幅度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