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低层装配式住宅设计研究--以济南西张村项目为例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1-12页 |
1.2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 第12-15页 |
1.2.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2 选择低层住宅的原因 | 第13页 |
1.2.3 模块化技术优势 | 第13-15页 |
1.2.4 可行性分析 | 第15页 |
1.3 相关概念、范围及对象的界定 | 第15-17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1.5 研究框架与内容 | 第17-19页 |
1.5.1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6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2章 模块化低层装配式住宅的研究发展综述 | 第21-38页 |
2.1 模块化装配式建筑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 第21-24页 |
2.1.1 模块化装配式建筑的历史起源 | 第21页 |
2.1.2 模块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 | 第21-24页 |
2.2 基础理论与建筑体系研究 | 第24-28页 |
2.3 设计方法与工具研究 | 第28-35页 |
2.3.1 尺度与模数协调 | 第28-31页 |
2.3.2 建筑预制模块分拆方法研究 | 第31-33页 |
2.3.3 模块拼接组合方法研究 | 第33-34页 |
2.3.4 计算机软件辅助设计 | 第34-35页 |
2.4 设计后置环节的研究 | 第35-37页 |
2.4.1 运输 | 第35-36页 |
2.4.2 建造 | 第36页 |
2.4.3 拆除与回收 | 第36-37页 |
2.5 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模块化体系分析与设计 | 第38-98页 |
3.1 先例分析 | 第38-47页 |
3.1.1 国外案例分析 | 第39-46页 |
3.1.2 国内案例分析 | 第46-47页 |
3.2 制约条件 | 第47-54页 |
3.2.1 过程分析 | 第47-48页 |
3.2.2 运输对设计的限制 | 第48-51页 |
3.2.3 建造对设计的限制 | 第51-52页 |
3.2.4 拆除对设计的限制 | 第52-53页 |
3.2.5 制约条件汇总 | 第53-54页 |
3.3 模块化体系设计 | 第54-81页 |
3.3.1 住宅模块分拆 | 第54-56页 |
3.3.2 模块尺寸及形式调研 | 第56-60页 |
3.3.3 尺寸协调 | 第60页 |
3.3.4 限制条件与模块尺寸选择 | 第60-64页 |
3.3.5 模块结构选型 | 第64-66页 |
3.3.6 模块库 | 第66-78页 |
3.3.7 模块电线预埋 | 第78页 |
3.3.8 模块拼接组合及装配方法 | 第78-81页 |
3.4 适用性分析 | 第81-96页 |
3.5 体系优势与缺陷分析 | 第96-98页 |
第4章 项目实践 | 第98-121页 |
4.1 村庄现状调研 | 第98页 |
4.1.1 区位分析 | 第98页 |
4.1.2 人口与产业状况分析 | 第98页 |
4.1.3 建设现状分析 | 第98页 |
4.2 村庄及组团规划设计 | 第98-107页 |
4.2.1 规范限制 | 第104页 |
4.2.2 宅基地形态与尺寸限定 | 第104-105页 |
4.2.3 道路规划 | 第105-106页 |
4.2.4 规划结构 | 第106页 |
4.2.5 景观规划 | 第106-107页 |
4.3 单体设计 | 第107-119页 |
4.4 住宅的施工与拆除 | 第119-120页 |
4.4.1 模块运输 | 第119-120页 |
4.4.2 住宅建造施工 | 第120页 |
4.4.3 拆除与回收 | 第120页 |
4.5 小结 | 第120-121页 |
第5章 结论 | 第121-123页 |
5.1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 第121页 |
5.2 论文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21-123页 |
附录:功能空间平面尺寸调研表 | 第123-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39页 |
图表目录 | 第139-145页 |
后记 | 第145-14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竞赛成果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