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7-13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7-11页 |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8页 |
第一节 “名父”及“名父之子”的界定标准 | 第13-16页 |
第二节 唐代所谓“败德”行为的范畴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唐代“名父之子”败德现象举例及败德行为分类 | 第18-32页 |
第一节 唐代“名父之子”败德现象举例 | 第18-22页 |
第二节 唐代“名父之子”败德类型分析 | 第22-32页 |
第三章 唐代“名父之子”败德原因分析 | 第32-50页 |
第一节 唐代“名父之子”的家庭环境 | 第32-39页 |
第二节 唐代“名父之子”的教育背景 | 第39-42页 |
第三节 唐代“名父之子”生活的时代背景 | 第42-48页 |
第四节 唐代“名父之子”败德行为的个人性格因素分析 | 第48-50页 |
第四章 唐代“名父之子”败德影响分析 | 第50-54页 |
第一节 个人:声名狼藉与获罪伏诛 | 第50-51页 |
第二节 家族:家声坠毁与家道中衰 | 第51-52页 |
第三节 社会:政局动荡与危害百姓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