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缩略词表 | 第9-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22页 |
1.1 水稻稻瘟病的研究进展 | 第10-14页 |
1.1.1 稻瘟病的危害及其防治 | 第10-11页 |
1.1.2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1.3 水稻抗稻瘟病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2 水稻白叶枯病的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2.1 白叶枯病及其生理小种的研究 | 第14-15页 |
1.2.2 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3 水稻褐飞虱的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1.3.1 褐飞虱的危害及其生物型研究 | 第17-18页 |
1.3.2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4 病虫害与水稻互作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5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29页 |
2.1 实验材料和选育过程 | 第22-2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3-29页 |
2.2.1 DNA样品的提取 | 第23页 |
2.2.2 PCR扩增和相关分子标记 | 第23-24页 |
2.2.3 褐飞虱抗性鉴定 | 第24-25页 |
2.2.4 室内苗期稻瘟病抗谱鉴定 | 第25页 |
2.2.5 病区自然诱发稻瘟病抗性鉴定 | 第25-27页 |
2.2.6 白叶枯抗性鉴定 | 第27-28页 |
2.2.7 育成株系主要农艺性状的考察及其配合力分析 | 第28-29页 |
2.2.8 稻米品质分析 | 第29页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9-55页 |
3.1 株系选择及分子检测结果 | 第29-31页 |
3.2 育成株系及其所配杂交组合的抗性鉴定结果 | 第31-43页 |
3.2.1 育成株系的褐飞虱抗性鉴定结果 | 第31-32页 |
3.2.2 杂交组合的褐飞虱抗性鉴定结果 | 第32-36页 |
3.2.3 育成株系的白叶枯抗性鉴定结果 | 第36页 |
3.2.4 杂交组合的白叶枯抗性鉴定结果 | 第36-39页 |
3.2.5 育成株系的稻瘟病抗性鉴定结果 | 第39-43页 |
3.3 育成株系及杂交组合产量、主要农艺性状和稻米品质表现 | 第43-51页 |
3.3.1 育成株系的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表现 | 第43页 |
3.3.2 育成株系的米质分析结果 | 第43-46页 |
3.3.3 杂交组合的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表现 | 第46页 |
3.3.4 杂交组合的米质分析结果 | 第46-51页 |
3.4 配合力分析 | 第51-55页 |
3.4.1 杂交组合各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及遗传力估计 | 第51-52页 |
3.4.2 母本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特殊配合力效应方差分析 | 第52-53页 |
3.4.3 父本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特殊配合力效应方差分析 | 第53-55页 |
4 讨论 | 第55-59页 |
4.1 育成株系的病虫害抗性改良评价 | 第55页 |
4.2 配合力分析及组合选育 | 第55-56页 |
4.3 优良株系和组合评价 | 第56-59页 |
4.3.1 ST15005-1-106-9 | 第56页 |
4.3.2 ST15005-1-318-4 | 第56页 |
4.3.3 ST15005-1-318-14 | 第56-57页 |
4.3.4 丰39S/ST15005-1-318-1 | 第57页 |
4.3.5 丰39S/ST15005-1-318-14 | 第57页 |
4.3.6 华5282S/ST15005-1-318-1 | 第57页 |
4.3.7 华5325S/ST15005-1-106-9 | 第57-58页 |
4.3.8 华5325S/ST15005-1-318-4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