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4页 |
引言 | 第16页 |
1.1 美罗培南简介 | 第16-19页 |
1.1.1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发展历史 | 第16-17页 |
1.1.2 碳青霉烯系类抗生素的主要特点 | 第17页 |
1.1.3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国内使用情况 | 第17-18页 |
1.1.4 美罗培南基本介绍 | 第18-19页 |
1.1.5 美罗培南作用机理介绍 | 第19页 |
1.2 美罗培南合成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1.2.1 美罗培南合成方法的不断改进 | 第19-21页 |
1.2.2 工厂美罗培南氢化体系的简介 | 第21-22页 |
1.3 分析条件 | 第22-24页 |
1.3.1 高效液相色谱介绍 | 第22页 |
1.3.2 液相色谱条件 | 第22-24页 |
1.4 钯炭催化剂失活原因探究 | 第24-29页 |
1.4.1 Pd流失引起的失活 | 第25页 |
1.4.2 Pd晶粒长大引起的失活 | 第25-26页 |
1.4.3 孔道堵塞引起的失活 | 第26-27页 |
1.4.4 表层包覆引起的失活 | 第27-28页 |
1.4.5 中毒引起的失活 | 第28-29页 |
1.5 失活钯炭催化剂再生方法探究 | 第29-31页 |
1.5.1 吹扫再生法 | 第29-30页 |
1.5.2 溶剂洗涤再生处理 | 第30页 |
1.5.3 加助剂 | 第30页 |
1.5.4 超临界CO_2萃取 | 第30-31页 |
1.5.5 酸洗 | 第31页 |
1.6 本论文研究意义、内容及创新性工作 | 第31-34页 |
1.6.1 研究意义 | 第31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1.6.3 创新性工作 | 第32-34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4-42页 |
2.1 样品来源 | 第34页 |
2.2 实验所用药品及仪器 | 第34-36页 |
2.3 实验方案 | 第36-38页 |
2.3.1 美罗培南氢化工艺实验室小试条件的确立 | 第36-37页 |
2.3.2 反应液测试前处理方法 | 第37页 |
2.3.3 液相色谱分析条件的确立 | 第37-38页 |
2.3.4 不同再生条件的选择 | 第38页 |
2.4 催化剂的分析、表征方法 | 第38-42页 |
2.4.1 活性评价 | 第38页 |
2.4.2 比表面积与孔径分布分析 | 第38页 |
2.4.3 表面形貌分析 | 第38-39页 |
2.4.4 热重分析 | 第39页 |
2.4.5 氢氧滴定分析 | 第39-40页 |
2.4.6 晶相结构分析 | 第40-41页 |
2.4.7 元素含量分析 | 第41页 |
2.4.8 套用次数评价 | 第41-42页 |
第三章 液相色谱分析条件的建立及小试条件的确立 | 第42-56页 |
3.1 液相色谱分析条件建立 | 第42-48页 |
3.1.1 流动相的配比 | 第42-43页 |
3.1.2 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43-44页 |
3.1.3 缓冲液的选择 | 第44-47页 |
3.1.4 液相色谱条件确立 | 第47-48页 |
3.2 实验室小试条件的确立 | 第48-54页 |
3.2.1 反应物与催化剂投料比的影响 | 第48-49页 |
3.2.2 反应压力的影响 | 第49-51页 |
3.2.3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51-52页 |
3.2.4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52-53页 |
3.2.5 搅拌速度的确立 | 第53-54页 |
3.2.6 实验室小试条件的确立 | 第5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四章 催化剂失活原因的探究 | 第56-66页 |
4.1 NC、DC的活性测定 | 第56页 |
4.2 比表面积、孔径分布分析 | 第56-59页 |
4.3 表面形貌及元素分布分析 | 第59-61页 |
4.4 TG数据分析 | 第61-62页 |
4.5 H_2-O_2滴定分析 | 第62-63页 |
4.6 XRD数据结果 | 第63-64页 |
4.7 元素分析(ICP) | 第64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五章 不同再生方法对钯炭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66-80页 |
5.1 引言 | 第66页 |
5.2 DC-1的再生效果及其表征结果 | 第66-71页 |
5.2.1 再生后DC-1的活性评价结果 | 第66-67页 |
5.2.2 再生后DC-1的比表面积、孔径分布分析 | 第67-69页 |
5.2.3 再生后DC-1的H_2-O_2滴定分析 | 第69-70页 |
5.2.4 再生后DC-1的XRD数据分析 | 第70页 |
5.2.5 再生后DC-1的元素分析 | 第70-71页 |
5.3 DC-2的再生效果及其表征结果 | 第71-76页 |
5.3.1 再生后DC-2的活性评价 | 第71-72页 |
5.3.2 再生后DC-2的比表面积、孔径分布分析 | 第72-74页 |
5.3.3 再生后DC-2的H_2-O_2滴定分析 | 第74-75页 |
5.3.4 再生后DC-2的XRD分析结果 | 第75-76页 |
5.3.5 再生后DC-2的元素分析 | 第76页 |
5.4 再生后催化剂的套用评价 | 第76-7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8页 |
致谢 | 第88-90页 |
导师和作者简介 | 第90-91页 |
附件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