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经济发达镇“一窗式”政务服务优化研究--以徐霞客镇为例

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0页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第10-12页
        一、选题的背景第10-11页
        二、选题的意义第11-12页
    第二节 文献综述第12-17页
        一、国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二、国内研究现状第14-16页
        三、已有研究的评价第16-17页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第17-20页
        一、研究方法第18-19页
        二、研究内容第19-20页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基本理论阐述第20-24页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第20-21页
        一、经济发达镇第20-21页
        二、“一窗式”政务服务第21页
    第二节 基本理论阐述:政府流程再造理论第21-24页
        一、政府流程再造理论背景第21-22页
        二、政府流程再造理论基本内容第22-23页
        三、政府流程再造理论在本文的应用第23-24页
第三章 经济发达镇“一窗式”政务服务的阐释:以徐霞客镇为例第24-43页
    第一节 徐霞客镇政务服务的变迁:从“分散式”、“一门式”到“一窗式”第24-28页
        一、“分散式”政务服务第24-25页
        二、“一门式”政务服务第25-26页
        三、“一窗式”政务服务第26-27页
        四、“分散式”、“一门式”与“一窗式”政务服务之比较第27-28页
    第二节 徐霞客镇“一窗式”政务服务解析第28-43页
        一、徐霞客镇“一窗式”政务服务的范畴第28-32页
        二、徐霞客镇“一窗式”政务服务的特色第32-42页
        三、徐霞客镇“一窗式”政务服务的评价第42-43页
第四章 徐霞客镇“一窗式”政务服务困境及其制约因素剖析第43-55页
    第一节 徐霞客镇“一窗式”政务服务的困境第43-47页
        一、综合受理模式有待完善第43-44页
        二、互联网政务服务缺少创新第44-46页
        三、政策理解与解读问题突出第46页
        四、管理与激励方式亟待优化第46-47页
    第二节 徐霞客镇“一窗式”政务服务困境的制约因素分析第47-55页
        一、承接事项不完整导致综合受理模式不完善第47-48页
        二、政务机制不完善致使互联网政务创新乏力第48-51页
        三、条块部门沟通少诱发政策解读问题第51-52页
        四、人员管理不科学亟需管理激励优化第52-55页
第五章 国内其它地区“一窗式”政务服务的经验借鉴第55-60页
    第一节 国内其它地区“一窗式”政务服务的做法第55-58页
        一、佛山市禅城区“一窗式”政务服务的特色第55-56页
        二、湖南株洲荷塘区“一窗式”政务服务的特色第56-58页
    第二节 国内其它地区“一窗式”政务服务的经验借鉴第58-60页
        一、启用首席代表制第58页
        二、创新政务服务模式第58-59页
        三、加强外聘人员管理第59页
        四、增强群众办事便利性第59-60页
第六章 经济发达镇“一窗式”政务服务优化的路径第60-68页
    第一节 扩大窗口范围,推广政务进村第60-61页
        一、扩大综合窗口应用范围第60页
        二、推广政务服务进村社区第60-61页
    第二节 建设电子证照库以推进审批改革第61-64页
        一、大力建设证照库平台第61-62页
        二、全面推行标准化审批第62页
        三、全面推进不见面审批第62-63页
        四、稳步推进容缺审批第63-64页
    第三节 完善培训体系及建构共享专家评审制度第64-65页
        一、完善窗口培训体系第64页
        二、建构共享专家评审制度第64-65页
    第四节 提升业务水平以改善服务形象第65-68页
        一、优化环境打造人性化服务第65-66页
        二、建设团队打造规范化服务第66页
        三、创新管理构建精细化服务第66-68页
结语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2页
附录第72-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数据视域下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下一篇:公共安全管理中政府对新媒体的有效运用研究--以“6·20南京重大交通事故”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