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天飞龙顶风电场升压站监理体系设计及实施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关于国外监理现状及优势的研究 | 第13-14页 |
1.2.2 关于国内监理行业分析研究 | 第14-17页 |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17-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目标 | 第18-19页 |
第2章 主要理论体系及经验分析 | 第19-23页 |
2.1 主要理论 | 第19-20页 |
2.1.1 监理的特征及其强制 | 第19页 |
2.1.2 监理体系的法律责任 | 第19-20页 |
2.1.3 监理体系的管理权限 | 第20页 |
2.2 主要经验 | 第20-22页 |
2.2.1 国际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分析 | 第20-21页 |
2.2.2 设计监理组织结构选择 | 第21-2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新天飞龙顶风电场升压站监理体系设计 | 第23-33页 |
3.1 新天飞龙顶风电场升压站项目简介 | 第23-25页 |
3.1.1 风电场及升压站简介 | 第23-24页 |
3.1.2 风能分布及升压条件 | 第24页 |
3.1.3 工程地质条件 | 第24-25页 |
3.2 项目监理体系设计 | 第25-27页 |
3.2.1 确定监理原则及标准 | 第25-26页 |
3.2.2 监理组织设计 | 第26-27页 |
3.3 项目监理方案评价及其存在的可能不足 | 第27-30页 |
3.3.1 建立方案评价 | 第27-28页 |
3.3.2 对工程项目的复杂度考量不足 | 第28页 |
3.3.3 轮岗模式设定不合理 | 第28-29页 |
3.3.4 监理深度不足 | 第29-30页 |
3.4 项目监理体系优化分析 | 第30-32页 |
3.4.1 建立复合组织方式 | 第30-31页 |
3.4.2 建立全程监理体系 | 第31页 |
3.4.3 建立多维技术交底 | 第31-32页 |
3.4.4 形成有效的自动化监理模式 | 第3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新天飞龙顶风电场升压站监理实施 | 第33-54页 |
4.1 基建监理 | 第33-36页 |
4.1.1 土木建设监理 | 第33-34页 |
4.1.2 施工组织监理 | 第34页 |
4.1.3 工程管理监理 | 第34-35页 |
4.1.4 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监理 | 第35页 |
4.1.5 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监理 | 第35页 |
4.1.6 节能监理 | 第35-36页 |
4.2 电气一次监理 | 第36-43页 |
4.2.1 接入系统监理 | 第36页 |
4.2.2 电气主接线监理 | 第36-38页 |
4.2.3 电气设备选择监理 | 第38-40页 |
4.2.4 电气设备布置 | 第40-41页 |
4.2.5 过电压保护及接地 | 第41-42页 |
4.2.6 其他设计监理 | 第42-43页 |
4.3 电气二次监理 | 第43-46页 |
4.3.1 风电场的监控及保护系统 | 第43-44页 |
4.3.2 升压站监控及保护系统 | 第44-46页 |
4.4 自动化系统监理 | 第46-48页 |
4.4.1 调度自动化 | 第46-48页 |
4.4.2 远动信息传输方式和远动通道 | 第48页 |
4.5 通讯系统监理 | 第48-51页 |
4.5.1 通讯系统设计 | 第48-49页 |
4.5.2 通讯系统方案比较 | 第49-50页 |
4.5.3 通讯系统实现监理 | 第50-51页 |
4.6 跟踪监理 | 第51-53页 |
4.6.1 气象条件 | 第51-52页 |
4.6.2 绝缘配合 | 第52页 |
4.6.3 对地距离 | 第52-53页 |
4.6.4 防雷接地 | 第5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总结及展望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