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1-14页 |
1.2.1 研究的内容 | 第11-12页 |
1.2.2 研究的技术路线及方法 | 第12-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1.3.1 网络舆情及其预警研究 | 第14-17页 |
1.3.2 社会矛盾事件及其网络舆情预警的研究 | 第17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第17页 |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方法 | 第19-24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9-21页 |
2.1.1 矛盾与社会矛盾 | 第19页 |
2.1.2 舆情与网络舆情 | 第19-20页 |
2.1.3 社会矛盾事件网络舆情预警 | 第20-21页 |
2.2 系统动力学理论与方法 | 第21-24页 |
2.2.1 系统动力学简述 | 第21-22页 |
2.2.2 系统动力学适用性分析 | 第22-23页 |
2.2.3 系统动力学建模步骤 | 第23-24页 |
第三章 社会矛盾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的动力学分析 | 第24-43页 |
3.1 动力因素解读 | 第24-27页 |
3.1.1 网络舆情的主体 | 第24页 |
3.1.2 内源动力与外源动力 | 第24-27页 |
3.2 系统动力学建模 | 第27-37页 |
3.2.1 建模准备 | 第27-28页 |
3.2.2 模型建立 | 第28-37页 |
3.3 模型检验 | 第37页 |
3.4 系统模型仿真及分析 | 第37-41页 |
3.4.1 系统模型基础仿真结果 | 第37页 |
3.4.2 网络舆情作用机制仿真结果 | 第37-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社会矛盾事件网络舆情危机水平评测体系 | 第43-54页 |
4.1 网络舆情对社会矛盾事件的影响与作用 | 第43页 |
4.2 社会矛盾事件网络舆情预警指标的选取 | 第43-46页 |
4.2.1 预警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43-44页 |
4.2.2 预警指标选取的流程 | 第44-46页 |
4.3 社会矛盾事件网络舆情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 第46-49页 |
4.3.1 指标的确定 | 第46-47页 |
4.3.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7-49页 |
4.4 数据类型与获得方法 | 第49-54页 |
4.4.1 数据类型 | 第49页 |
4.4.2 数据获取方式 | 第49-54页 |
第五章 社会矛盾事件网络舆情态势演化规律研究 | 第54-70页 |
5.1 社会矛盾事件的案例选取 | 第54-63页 |
5.1.1 案例选取 | 第54-56页 |
5.1.2 各案例网络舆情态势分析 | 第56-63页 |
5.2 社会矛盾事件的网络舆情态势的跨案例分析 | 第63-66页 |
5.3 社会矛盾事件网络舆情态势演化规律总结 | 第66-70页 |
5.3.1 社会矛盾事件网络舆情演化规律 | 第66-67页 |
5.3.2 社会矛盾事件网络舆情演化规律特征 | 第67-70页 |
第六章 社会矛盾事件网络舆情预警应对策略研究 | 第70-77页 |
6.1 完善预警及应急处理方案 | 第70-74页 |
6.1.1 社会矛盾事件网络舆情蓝色预警等级应对策略 | 第71-72页 |
6.1.2 社会矛盾事件网络舆情黄色预警等级应对策略 | 第72-73页 |
6.1.3 社会矛盾事件网络舆情橙色预警等级应对策略 | 第73-74页 |
6.1.4 社会矛盾事件网络舆情红色预警等级应对策略 | 第74页 |
6.2 外源动力各主体应对策略分析 | 第74-77页 |
6.2.1 改善政府的应对措施 | 第74-75页 |
6.2.2 提升网民的网络媒介素养 | 第75-76页 |
6.2.3 发挥媒体的正向引导作用 | 第76-77页 |
总结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附录A 社会矛盾事件网络舆情调查问卷 | 第83-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