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SRTM对黄土侵蚀地形表达能力的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1.1.1 侵蚀地形与水土保持 | 第9-10页 |
1.1.2 SRTM数据及其应用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DEM建立方法进展 | 第12页 |
1.2.2 地形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2.3 数字地形分析理论方法进展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6-17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研究基础与方法 | 第18-25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8-20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18页 |
2.1.2 地貌特征与地质构造 | 第18-19页 |
2.1.3 水文条件与气候 | 第19页 |
2.1.4 植被条件 | 第19-20页 |
2.2 数据源及预处理 | 第20-22页 |
2.1.1 数据源及数据选择 | 第20-21页 |
2.1.2 数据预处理 | 第21-22页 |
2.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2.3.1 研究思路 | 第22页 |
2.3.2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2.3.3 软硬件环境 | 第23-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侵蚀地形指标体系 | 第25-34页 |
3.1 地形因子的确定 | 第25-30页 |
3.2 离散地形要素的确定 | 第30-3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地形指标的提取与分析 | 第34-53页 |
4.1 对高程的表达 | 第34-40页 |
4.1.1 主剖面线高程变化 | 第34页 |
4.1.2 样区高程分析 | 第34-37页 |
4.1.3 侵蚀地形阶段分异性分析 | 第37-38页 |
4.1.4 坡度线和坡地剖面分析 | 第38-40页 |
4.2 坡地的表达 | 第40-44页 |
4.2.1 坡度统计分布 | 第40-42页 |
4.2.2 坡度空间格局 | 第42-43页 |
4.2.3 坡向统计分布 | 第43-44页 |
4.2.4 坡向空间格局 | 第44页 |
4.3 坡长的表达 | 第44-46页 |
4.3.1 侵蚀学坡长的统计分布 | 第44-45页 |
4.3.2 侵蚀学坡长空间格局 | 第45-46页 |
4.4 侵蚀地形因子(LS)的表达 | 第46-49页 |
4.4.1 LS统计分布 | 第46-48页 |
4.4.2 LS空间格局 | 第48-49页 |
4.5 地形湿度指数(TWI)的表达 | 第49-51页 |
4.5.1 TWI统计分布 | 第49-50页 |
4.5.2 TWI空间格局 | 第50-5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五章 特征地形要素的提取与分析 | 第53-59页 |
5.1 点状要素的表达 | 第53-54页 |
5.1.1 山顶点数量特征 | 第53-54页 |
5.1.2 空间格局 | 第54页 |
5.2 线状要素的表达 | 第54-57页 |
5.3 面状要素的表达 | 第57-5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9-61页 |
6.1 结论 | 第59-60页 |
6.2 讨论与展望 | 第60-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和取得的成果 | 第61页 |
基金项目支持信息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