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诉讼罪疑难问题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0页 |
1 虚假诉讼罪的成罪模式分析 | 第10-16页 |
1.1 本罪成罪模式的理论聚讼 | 第10-12页 |
1.1.1 行为犯说 | 第10页 |
1.1.2 结果犯说 | 第10-11页 |
1.1.3 混合说 | 第11-12页 |
1.2 本罪成罪模式理论的分析 | 第12-16页 |
1.2.1 混合说之反驳 | 第12-13页 |
1.2.2 行为犯说之反驳 | 第13页 |
1.2.3 结果犯说之提倡 | 第13-16页 |
2 虚假诉讼罪实行行为的理解 | 第16-25页 |
2.1 如何理解“捏造的事实” | 第16-18页 |
2.1.1 是否包括部分捏造行为 | 第16-17页 |
2.1.2 是否包括隐瞒事实行为 | 第17-18页 |
2.2 如何理解“提起”民事诉讼 | 第18-22页 |
2.2.1 原告追加和变更诉讼请求 | 第18-19页 |
2.2.2 被告反诉 | 第19页 |
2.2.3 第三人参加之诉 | 第19-20页 |
2.2.4 当事人上诉 | 第20-21页 |
2.2.5 当事人申请执行 | 第21-22页 |
2.3 如何理解提起的“民事诉讼” | 第22-25页 |
2.3.1 提起“民事诉讼”的界定 | 第22-23页 |
2.3.2 是否包括附带民事诉讼 | 第23页 |
2.3.3 是否包括民事仲裁 | 第23-25页 |
3 侵财型虚假诉讼行为定性的讨论 | 第25-32页 |
3.1 条文第三款的背景 | 第25-26页 |
3.1.1 立法沿革 | 第25-26页 |
3.1.2 司法实务中的争议 | 第26页 |
3.2 侵财型虚假诉讼定性的理论聚讼 | 第26-28页 |
3.2.1 诈骗说 | 第26-28页 |
3.2.2 敲诈勒索说 | 第28页 |
3.2.3 抢劫说 | 第28页 |
3.3 侵财型虚假诉讼定性之我见 | 第28-32页 |
3.3.1 敲诈勒索说之反驳 | 第28-29页 |
3.3.2 抢劫说之反驳 | 第29页 |
3.3.3 诈骗说之成立 | 第29-32页 |
4 司法工作人员触犯本罪的罪数问题 | 第32-37页 |
4.1 问题的提出 | 第32-33页 |
4.2 罪数问题的理论聚讼 | 第33-34页 |
4.2.1 想象竞合说 | 第33-34页 |
4.2.2 数罪并罚说 | 第34页 |
4.3 罪数问题之我见 | 第34-37页 |
4.3.1 想象竞合说之肯定 | 第34-36页 |
4.3.2 数罪并罚说之思考 | 第36-37页 |
结束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