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3页 |
0.1 狂者精神研究成果概述 | 第10-12页 |
0.2 本论文选题的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0.2.1 研究特色:整体风貌与个案研究结合 | 第12页 |
0.2.2 创新之处:在矛盾冲突中寻找契合 | 第12-13页 |
1 狂者精神的历史演变与逻辑推进 | 第13-22页 |
1.1 狂者精神的历史溯源 | 第13-15页 |
1.1.1 “狂”从语义学到道德层面的历史溯源及意义衍变 | 第13-14页 |
1.1.2 “狂”从道德领域到审美领域的演变 | 第14-15页 |
1.2 晚明狂者精神出现的整体时代背景 | 第15-22页 |
1.2.1 政治环境的松懈强烈冲击传统严苛的礼教秩序 | 第15-17页 |
1.2.2 新型经济类型的出现瓦解封建社会结构 | 第17-19页 |
1.2.3 阳明心学的反叛和文人团体的推进 | 第19-22页 |
2 晚明狂者精神的人格代表 | 第22-34页 |
2.1 李贽的异端之狂 | 第22-25页 |
2.1.1 “异端之尤”:引领狂者精神风潮 | 第22-23页 |
2.1.2 童心说:狂者精神的文学本质论 | 第23-24页 |
2.1.3 男女平等的提出颠覆传统观念 | 第24-25页 |
2.2 徐渭的病态之狂 | 第25-28页 |
2.2.1 病理之狂奠定生理基础 | 第25-26页 |
2.2.2 性情之狂彰显狂者本色 | 第26-27页 |
2.2.3 审美之狂孕育独特文学风格 | 第27-28页 |
2.3 泰州学派 | 第28-31页 |
2.3.1 王艮:“我命在天,造命由我”追求自我造就成圣 | 第28-29页 |
2.3.2 颜钧:“制欲非体仁”独到的狂者内涵 | 第29-30页 |
2.3.3 何心隐:育欲与寡欲孕育狂者精神胸怀 | 第30页 |
2.3.4 泰州学派对儒学的冲击 | 第30-31页 |
2.4 狂禅思潮 | 第31-34页 |
2.4.1 狂禅思潮的经世思想 | 第31-32页 |
2.4.2 狂禅思潮对程朱理学的反叛 | 第32-33页 |
2.4.3 狂禅思潮的唯情论 | 第33-34页 |
3 狂者精神的影响 | 第34-43页 |
3.1 晚明狂者精神的实质剖析 | 第34-36页 |
3.1.1 狂者精神是对命运悖论的不屈抗争 | 第34-35页 |
3.1.2 晚明狂者精神是对传统美学的反叛 | 第35-36页 |
3.1.3 狂者精神是生命活力的彰显 | 第36页 |
3.2 晚明狂者精神的文学影响 | 第36-43页 |
3.2.1 契合了文艺创作中的反理性特性:恣狂情性的表达 | 第36-38页 |
3.2.2 强调对“真”的追求 | 第38-39页 |
3.2.3 出现了迎合新兴市民阶层需求的“趣” | 第39-41页 |
3.2.4 典型女性形象的塑造填充了文学史空白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