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东陵木结构古建筑的结构特征与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1.1 木结构古建筑的分类 | 第10-11页 |
| 1.1.1 抬梁式结构 | 第10-11页 |
| 1.1.2 穿斗式结构 | 第11页 |
| 1.2 木结构古建筑病害残损特点及其机理 | 第11-13页 |
| 1.2.1 柱架层的残损特点 | 第12页 |
| 1.2.2 斗栱层的残损特点 | 第12页 |
| 1.2.3 梁架的残损特点 | 第12-13页 |
| 1.3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 1.3.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 1.3.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 1.4 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 第2章 清东陵木结构古建筑的结构特征 | 第16-23页 |
| 2.1 清东陵木结构古建筑的结构体系 | 第16-17页 |
| 2.1.1 台基层 | 第16页 |
| 2.1.2 构架层 | 第16-17页 |
| 2.2 清东陵木结构古建筑榫卯连接的特点 | 第17-18页 |
| 2.3 清东陵木结构古建筑斗栱的特点 | 第18-20页 |
| 2.3.1 斗栱的功能 | 第18-19页 |
| 2.3.2 斗栱的受力特征 | 第19-20页 |
| 2.4 木结构古建筑屋顶的特点 | 第20-21页 |
| 2.5 清代建筑和其它朝代建筑差异 | 第21-23页 |
| 第3章 清东陵健康状况调查无损检测技术研究 | 第23-41页 |
| 3.1 应力波检测仪 | 第24-34页 |
| 3.1.1 应力波检测法原理与特点 | 第24-28页 |
| 3.1.2 应力波检测仪试验效果验证 | 第28-34页 |
| 3.2 阻抗仪 | 第34-38页 |
| 3.2.1 阻抗仪检测法原理与特点 | 第34-35页 |
| 3.2.2 阻抗仪检测法试验效果验证 | 第35-38页 |
| 3.3 现场构件不同部位仪器的选用 | 第38-41页 |
| 第4章 残损度计算方法 | 第41-57页 |
| 4.1 影响木结构古建筑材性变化的因素 | 第41页 |
| 4.2 序关系分析法 | 第41-48页 |
| 4.2.1 层次分析法与序关系分析法 | 第42页 |
| 4.2.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第42-48页 |
| 4.3 木结构古建筑重点构件残损度 | 第48-57页 |
| 4.3.1 木结构古建筑承重木柱残损度 | 第49-51页 |
| 4.3.2 木结构古建筑承重梁枋残损度 | 第51页 |
| 4.3.3 木结构古建筑斗栱残损度 | 第51-53页 |
| 4.3.4 木结构古建筑梁柱榫卯节点残损度 | 第53-54页 |
| 4.3.5 木结构古建筑单间结构残损度 | 第54-55页 |
| 4.3.6 木结构古建筑整体结构残损度 | 第55-57页 |
| 第5章 清东陵裕陵隆恩门健康状况调查 | 第57-74页 |
| 5.1 隆恩门工程概况 | 第57页 |
| 5.2 隆恩门现场检测与计算实例 | 第57-62页 |
| 5.2.1 现场检测 | 第58-61页 |
| 5.2.2 残损度计算 | 第61-62页 |
| 5.3 隆恩门整体残损度计算与评级 | 第62-73页 |
| 5.3.1 第一间计算结果 | 第62-64页 |
| 5.3.2 第二间计算结果 | 第64-66页 |
| 5.3.3 第三间计算结果 | 第66-67页 |
| 5.3.4 第四间计算结果 | 第67-69页 |
| 5.3.5 第五间计算结果 | 第69-71页 |
| 5.3.6 整体残损计算与评级 | 第71-73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 结论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导师简介 | 第79-80页 |
| 作者简介 | 第80-81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