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19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4页 |
1.2 研究范围 | 第14-15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16-17页 |
1.4.1 研究的意义 | 第16-17页 |
1.4.2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1.5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 第17-19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2 论文框架 | 第18-19页 |
第2章 建筑屋顶空间开发与利用 | 第19-33页 |
2.1 屋顶的基本概念 | 第19-20页 |
2.1.1 建筑屋顶 | 第19页 |
2.1.2 屋顶空间的含义 | 第19-20页 |
2.2 屋顶空间的发展历程 | 第20-28页 |
2.2.1 古代建筑屋顶空间利用 | 第20-22页 |
2.2.2 近现代建筑屋顶空间的发展 | 第22-25页 |
2.2.3 当代世界各国屋顶空间利用情况 | 第25-28页 |
2.3 屋顶空间的改扩建需求与动因 | 第28-30页 |
2.3.1 建筑改扩建的需求 | 第28-29页 |
2.3.2 屋顶改扩建的动因 | 第29-30页 |
2.4 屋顶空间的改扩建优势 | 第30-32页 |
2.4.1 屋顶空间的特殊属性 | 第31页 |
2.4.2 开发现有屋顶空间的优越性 | 第31-32页 |
2.5 屋顶空间的改扩建限制因素及难点 | 第32-33页 |
2.5.1 坚固性对加建结构的限制 | 第32页 |
2.5.2 适应性对加建结构的限制 | 第32-33页 |
2.5.3 美观性对加建结构的限制 | 第33页 |
2.5.4 经济性对加建结构的限制 | 第33页 |
第3章 屋顶空间的改扩建设计要点与手法 | 第33-56页 |
3.1 屋顶空间形态设计 | 第34-39页 |
3.1.1 屋顶空间形态设计原则 | 第34页 |
3.1.2 屋顶空间形态设计手法 | 第34-39页 |
3.2 屋顶空间功能拓展 | 第39-50页 |
3.2.1 屋顶空间的设计原则 | 第39-40页 |
3.2.2 综合型屋顶场所空间设计 | 第40-48页 |
3.2.3 屋顶空间设计表达手法 | 第48-50页 |
3.3 屋顶改扩建的技术设计 | 第50-55页 |
3.3.1 既有建筑结构加固概述 | 第50-53页 |
3.3.2 既有建筑结构加固中常用的加固方法 | 第53-5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4章 屋顶空间改扩建设计策略与实例分析 | 第56-76页 |
4.1 建筑屋顶改建 | 第56-63页 |
4.1.1 用地资源限制——大英博物馆改建 | 第56-59页 |
4.1.2 屋顶功能更新——德国国会大厦改建 | 第59-63页 |
4.2 建筑屋顶扩建 | 第63-68页 |
4.2.1 屋顶空间扩张——维也纳法尔克大街办公楼屋顶改造 | 第63-64页 |
4.2.2 新旧建筑屋顶的连接——常德广电中心改扩建实践 | 第64-68页 |
4.3 建筑屋顶再生 | 第68-76页 |
4.3.1 屋顶空间功能蜕变——墨西哥可口可乐公司大厦 | 第68-72页 |
4.3.2 新旧屋顶空间整合重生——弗雷斯诺国立当代艺术学校改造 | 第72-76页 |
第5章 我国建筑屋顶空间改扩建设计趋势 | 第76-82页 |
5.1 从空间向场所转变 | 第76-78页 |
5.1.1 提高生理舒适度 | 第76-77页 |
5.1.2 满足行为心理需求 | 第77-78页 |
5.2 绿色与生态 | 第78-79页 |
5.2.1 建筑设计的生态原则 | 第79页 |
5.2.2 自然元素节能利用 | 第79页 |
5.3 轻型化 | 第79-80页 |
5.3.1 加建结构对原有结构干预最小化 | 第79-80页 |
5.3.2 轻型加建结构的适应性 | 第80页 |
5.3.3 加建结构经济效益最大化 | 第80页 |
5.3.4 轻型加建结构符合现代审美技术要求 | 第80页 |
5.4 规模化的有序扩展 | 第80-82页 |
5.4.1 政策的优势 | 第80页 |
5.4.2 可行的功能策略 | 第80-82页 |
结语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学术会议 | 第87-88页 |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项目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