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超大型国企单位街区的治理形态及其变异--以C市J街区为例

中文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1章 绪论第14-32页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第14-18页
    1.2 研究意义第18-19页
    1.3 核心概念的界定第19-24页
        1.3.1 超大型国有企业第19-21页
        1.3.2 单位街区第21-22页
        1.3.3 治理第22-24页
    1.4 研究方法与个案呈现第24-32页
        1.4.1 研究方法第24-27页
        1.4.2 个案呈现:作为典型样本的J街区第27-32页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第32-58页
    2.1 相关文献综述第32-49页
        2.1.1 关于单位制度及其变迁的研究第32-36页
        2.1.2 治理理论的主要观点及评价第36-39页
        2.1.3 街区治理中的权力研究第39-42页
        2.1.4 街区治理模式研究第42-49页
    2.2 理论分析框架第49-58页
        2.2.1 “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框架及其适用性第49-52页
        2.2.2 “政府—企业—社会”关系分析框架第52-58页
第3章 “单位办社会”:计划时期超大型国企单位街区的治理传统第58-80页
    3.1 超大型国企单位街区治理传统的形成及发展轨迹第58-66页
        3.1.1 超大型国企单位街区治理传统的形成第59-63页
        3.1.2 “单位办社会”街区治理传统的发展第63-66页
    3.2 “单位办社会”街区治理传统的基本特征第66-80页
        3.2.1 “国家—单位—个人”的纵向治理结构第66-68页
        3.2.2 单位的“父爱主义”第68-73页
        3.2.3 国企街区空间上的封闭性第73-76页
        3.2.4 “区-街”政府的边缘化及依赖性第76-80页
第4章 “单位去社会化”:改革初期超大型国企单位街区的治理转型第80-100页
    4.1 单位街区治理转型的背景第80-88页
        4.1.1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第80-85页
        4.1.2 对“企业办社会”的批判第85-87页
        4.1.3 企业“去社会化”改革的主要思路第87-88页
    4.2 单位制走向消解第88-91页
        4.2.1 三项制度改革第88-90页
        4.2.2 住房制度改革第90-91页
    4.3 超大型国企“单位去社会化”的特殊路径第91-96页
        4.3.1 “主辅分离”:社会服务部门“市场化”第91-92页
        4.3.2 “管干分离”:公司组建社会事业管理部第92-96页
    4.4 社区建设的兴起及超大型国企对社区建设发展的制约第96-100页
第5章 “开发区体制”:新时期超大型国企单位街区的特殊治理形态第100-140页
    5.1 开发区体制形成的背景第100-104页
        5.1.1 国家政策推动“超大型国企去社会化”第100-101页
        5.1.2 超大型国企对地方经济的重要影响第101-104页
    5.2 所谓“开发区体制”第104-108页
    5.3 开发区体制下街区治理形态第108-118页
        5.3.1 街区治理权力的重构第108-110页
        5.3.2 “街区一体化”治理第110-114页
        5.3.3 “网格化、信息化”治理第114-116页
        5.3.4 社区结构“科层化”第116-118页
    5.4 街区治理过程的案例研究第118-140页
        5.4.1 从“单位认同”到“社区认同”:街区治理模式转换的合法化过程第118-128页
        5.4.2 社工服务项目申请:开发区体制的约束与“关系”运作第128-133页
        5.4.3 从“刁民闹剧”到“官民双簧”:弃管小区治理实践的策略主义第133-140页
第6章 结论与思考第140-150页
    6.1 超大型国企街区治理中的“国家-企业-社会”关系第140-146页
        6.1.1 理论拓展:从“国家与社会”到“国家-企业-社会”第141-144页
        6.1.2 超大型国企单位街区治理变迁中“国家-企业-社会”关系的演变第144-146页
    6.2 超大型国企单位街区治理形态的变异及其评价第146-150页
        6.2.1 “发展主义”背景下超大型国企单位街区治理形态及其变异第146-147页
        6.2.2 “开发区体制”:“皆大欢喜”的结局与潜在的治理困境第147-148页
        6.2.3 走向“街区共治”第148-150页
参考文献第150-168页
附录第168-17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相关学术成果第178-180页
致谢第180-181页

论文共1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卵泡刺激素受体在根尖周炎和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作用
下一篇:社会性消费如何影响品牌形象?--基于消费情理的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