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重金属污染及危害现状 | 第11-14页 |
1.1.1 对植物的危害 | 第12页 |
1.1.2 对动物的危害 | 第12-13页 |
1.1.3 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 第13-14页 |
1.2 治理重金属污染的方法 | 第14-16页 |
1.2.1 电化学法 | 第14-15页 |
1.2.2 沉淀法 | 第15页 |
1.2.3 离子交换法 | 第15-16页 |
1.2.4 膜分离法 | 第16页 |
1.2.5 吸附法 | 第16页 |
1.3 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法的发展方向 | 第16-18页 |
1.4 有机多孔聚合物材料 | 第18-21页 |
1.4.1 有机多孔聚合物的概述 | 第18页 |
1.4.2 有机多孔聚合物的分类 | 第18-20页 |
1.4.3 有机多孔聚合物的应用进展 | 第20-21页 |
1.5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新型有机多孔材料的设计及其重金属离子吸附性的理论研究 | 第23-34页 |
2.1 引言 | 第23-24页 |
2.2 模型和计算方法 | 第24-27页 |
2.2.1 分子结构的设计与模型的建立 | 第24-26页 |
2.2.2 模拟和计算方法 | 第26-2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7-32页 |
2.3.1 POF-2的分子结构和吸附模型优化结果 | 第27页 |
2.3.2 比表面积的计算 | 第27-28页 |
2.3.3 POF-2材料对金属离子的吸附能分析 | 第28-29页 |
2.3.4 POF-2材料吸附金属离子的热力学分析 | 第29-30页 |
2.3.5 POF-2材料对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去除率 | 第30-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基于三聚氰胺的有机多孔聚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 第34-51页 |
3.1 引言 | 第34-35页 |
3.2 实验与方法 | 第35-36页 |
3.2.1 药品与试剂 | 第35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35-36页 |
3.2.3 合成方法 | 第36页 |
3.2.4 表征方法 | 第36页 |
3.3 双酚A型的有机多孔聚合物POF-1的合成及表征 | 第36-41页 |
3.3.1 实验原理 | 第37-38页 |
3.3.2 POF-1的合成 | 第38页 |
3.3.3 POF-1的结构表征 | 第38-41页 |
3.4 双酚AF型的有机多孔聚合物POF-2的合成及表征 | 第41-45页 |
3.4.1 实验原理 | 第41-42页 |
3.4.2 POF-2的合成 | 第42-43页 |
3.4.3 POF-2的结构表征 | 第43-45页 |
3.5 4,4-二溴联苯型的有机多孔聚合物POF-3的合成及表征 | 第45-49页 |
3.5.1 实验原理 | 第45-46页 |
3.5.2 POF-3的合成 | 第46-47页 |
3.5.3 POF-3的结构表征 | 第47-4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基于三聚氰胺的有机多孔材料的吸附性能评价 | 第51-70页 |
4.1 引言 | 第51页 |
4.2 实验 | 第51-57页 |
4.2.1 药品与试剂 | 第51-52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52页 |
4.2.3 测试与表征 | 第52-53页 |
4.2.4 吸附实验 | 第53-5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7-68页 |
4.3.1 POFs的比表面积、孔容及孔径分布 | 第57-60页 |
4.3.2 pH=4时POFs材料对金属离子的吸附量与去除率 | 第60-67页 |
4.3.3 pH=7时POFs材料对金属离子的吸附量和去除率 | 第67-6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4页 |
5.1 结论 | 第70-71页 |
5.2 本文创新点 | 第71-72页 |
5.3 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
作者简介 | 第85-86页 |
研究生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