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心律失常研究背景 | 第10-19页 |
1.1 背景研究 | 第10页 |
1.2 房颤(AF)概况 | 第10-13页 |
1.2.1 房颤发病机制的研究 | 第11页 |
1.2.2 房颤机制的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1.3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概况 | 第13-17页 |
1.3.1 ARVC发病机制的研究 | 第15-16页 |
1.3.2 ARVC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动物模型及心外膜标测系统 | 第19-34页 |
2.1 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19-25页 |
2.1.1 乙酰胆碱-AF动物实验模型 | 第19-22页 |
2.1.2 DSG2基因点突变--ARVC动物实验模型 | 第22-25页 |
2.2 标测系统的硬件介绍 | 第25-28页 |
2.2.1 标测大型心脏的硬件结构 | 第25-26页 |
2.2.2 标测小型心脏的硬件介绍 | 第26-28页 |
2.3 标测系统的软件介绍 | 第28-32页 |
2.3.1 基于LABVIEW的实时监测界面设计 | 第28-30页 |
2.3.2 基于MATLAB的处理分析界面设计 | 第30-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房颤信号的处理与分析 | 第34-44页 |
3.1 房颤信号的处理 | 第34-37页 |
3.1.1 房颤波形的识别 | 第34-35页 |
3.1.2 房颤激动时刻序列的特征提取 | 第35-36页 |
3.1.3 基于能量重心的算法研究 | 第36-37页 |
3.2 房颤信号的分析 | 第37-43页 |
3.2.1 心率变异性概念及意义 | 第38-39页 |
3.2.2 近似熵概念及性质 | 第39页 |
3.2.3 近似熵的定义及算法 | 第39-40页 |
3.2.4 房颤激动时刻序列的近似熵分析 | 第40-4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ARVC发生机制的研究方法 | 第44-52页 |
4.1 研究背景 | 第44页 |
4.2 实验设计 | 第44-45页 |
4.3 等势图分析法 | 第45-46页 |
4.4 等时图分析法 | 第46-47页 |
4.4.1 等时图及其应用 | 第46页 |
4.4.2 等时图的绘制 | 第46-47页 |
4.5 实验结果 | 第47-51页 |
4.5.1 体表心电图结果 | 第48-50页 |
4.5.2 心外膜标测实验结果 | 第50-5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2-55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52-53页 |
5.2 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硕士研究生期间主要工作及成果 | 第6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