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缩略表 | 第17-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5页 |
1.1 庚型肝炎病毒 | 第18页 |
1.2 庚型肝炎病毒的分子生物学 | 第18-20页 |
1.2.1 庚型肝炎病毒结构 | 第18页 |
1.2.2 庚型肝炎病毒基因结构 | 第18-20页 |
1.3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分子生物学 | 第20-22页 |
1.3.1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结构 | 第20-22页 |
1.4 丙型肝炎病毒的分子生物学 | 第22-24页 |
1.4.1 丙型肝炎病毒的结构 | 第22-24页 |
1.5 GBV-C、HIV与HCV的传播 | 第24-26页 |
1.5.1 GBV-C、HIV与HCV的传播途径 | 第24页 |
1.5.2 GBV-C、HIV与HCV的血液传播 | 第24-25页 |
1.5.3 GBV-C、HIV与HCV的性传播 | 第25页 |
1.5.4 GBV-C、HIV与HCV的母婴传播 | 第25-26页 |
1.6 GBV-C研究意义 | 第26-29页 |
1.6.1 GBV-C研究现状 | 第26-27页 |
1.6.2 GBV-C对HIV-1相互作用机制研究现状 | 第27-29页 |
1.6.3 GBV-C对HCV的临床意义 | 第29页 |
1.7 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方法 | 第29-32页 |
1.7.1 验证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实验的方法 | 第30-32页 |
1.7.2 数据库比对以及计算机分析预测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 第32页 |
1.8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 | 第32-34页 |
1.9 技术路线图 | 第34-35页 |
第二章 HIV-1、HCV (J6/JFH-1-6u)及GBV-C-7文库质粒的构建 | 第35-5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6-41页 |
2.1.1 菌株和毒株 | 第36-37页 |
2.1.2 主要设备 | 第37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37页 |
2.1.4 培养基及其他缓冲液的配制 | 第37页 |
2.1.5 引物设计 | 第37-4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41-45页 |
2.2.1 血清中HIV病毒总RNA提取 | 第41-42页 |
2.2.2 目的片段的克隆 | 第42页 |
2.2.3 目的基因与载体的双酶切 | 第42-43页 |
2.2.4 目的片段与载体连接 | 第43-44页 |
2.2.5 目的片段的连接与转化 | 第44页 |
2.2.6 重组质粒的提取及双酶切验证 | 第44-45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45-54页 |
2.3.1 重组质粒的双酶切验证及测序结果 | 第45-54页 |
2.4 讨论 | 第54-57页 |
2.4.1 构建文库所用毒株选择 | 第54-55页 |
2.4.2 文库片段划分 | 第55-56页 |
2.4.3 酵母双杂交文库构建方法选择 | 第56页 |
2.4.4 展望 | 第56-57页 |
2.5 小结 | 第57-58页 |
第三章 酵母双杂交筛选与GBV-C诱饵相互作用的HIV-1、HCV及GBV-C 蛋白 | 第58-81页 |
3.1 试剂与材料 | 第59-60页 |
3.1.1 菌株及载体 | 第59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59页 |
3.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59-60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60-62页 |
3.2.1 酵母的复苏及感受态的制备 | 第60-61页 |
3.2.2 质粒转化酵母感受态细胞、自激活及毒性检测 | 第61页 |
3.2.3 诱饵质粒与HIV、HCV及GBV-C文库的杂交实验 | 第61-62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62-74页 |
3.3.1 文库质粒的自激活毒性检测 | 第62-64页 |
3.3.2 相互作用蛋白的筛选 | 第64-74页 |
3.4 讨论 | 第74-80页 |
3.4.1 酵母双杂交体系选择 | 第74-76页 |
3.4.2 文库质粒自激活及毒性验证 | 第76-77页 |
3.4.3 阳性对照与阴性对照的设置 | 第77页 |
3.4.4 假阴性与假阳性的排除 | 第77-78页 |
3.4.5 酵母转化方法选择 | 第78-79页 |
3.4.6 互作蛋白分析 | 第79页 |
3.4.7 展望 | 第79-8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四章 GBV-C包膜糖蛋白E2与肿瘤坏死因子LTα相互作用验证以及E2对LTα mRNA量化关系研究 | 第81-113页 |
4.1 材料与试剂 | 第81-83页 |
4.1.1 载体与细胞 | 第81-82页 |
4.1.2 主要试剂 | 第82页 |
4.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82-83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83-96页 |
4.2.1 缓冲液的配制 | 第83页 |
4.2.2 动物细胞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83-87页 |
4.2.3 动物细胞内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验证 | 第87-90页 |
4.2.4 GBV-C E2对LTαmRNA量化关系研究 | 第90-96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96-105页 |
4.3.1 重组质粒双酶切验证 | 第96-97页 |
4.3.2 蛋白定量结果 | 第97-99页 |
4.3.3 转染效率的优化 | 第99页 |
4.3.4 免疫共沉淀结果 | 第99-100页 |
4.3.5 激光共聚焦实验结果 | 第100-101页 |
4.3.6 细胞内总RNA提取结果 | 第101-102页 |
4.3.7 Jurkat细胞内LTα基因的PCR检测以及定量引物检测 | 第102-103页 |
4.3.8 相对定量结果 | 第103页 |
4.3.9 GBV-C E2对Jurkat细胞中LTα mRNA表达量的影响 | 第103-105页 |
4.4 讨论 | 第105-111页 |
4.4.1 实验细胞的选择 | 第105-106页 |
4.4.2 蛋白定量的方法选择 | 第106-107页 |
4.4.3 转染的方法选择 | 第107-109页 |
4.4.4 免疫共沉淀抗体的选择以及抗体轻重链的去除 | 第109页 |
4.4.5 定量方法选择 | 第109-110页 |
4.4.6 定量实验结果分析 | 第110-111页 |
4.4.7 展望 | 第11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11-113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113-114页 |
致谢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6页 |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