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前言 | 第12-14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4-29页 |
一、西医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 | 第14-19页 |
(一) 糖尿病肾病的定义 | 第14页 |
(二) 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标准 | 第14页 |
(三) 糖尿病肾病的分期标准 | 第14-15页 |
(四)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理 | 第15-17页 |
1. 多元醇和蛋白激酶C (PKC)通路的激活 | 第15页 |
2.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的形成 | 第15-16页 |
3. 肾小球高滤过和血管活性物质 | 第16页 |
4. 炎症 | 第16-17页 |
(五) 糖尿病肾病的的治疗 | 第17-19页 |
1. 控制血糖 | 第17页 |
2. 糖尿病肾病的抗高血压治疗 | 第17页 |
3. 糖尿病肾病的降血脂治疗 | 第17-18页 |
4. 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替代治疗 | 第18-19页 |
二、中医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 | 第19-28页 |
(一) 糖尿病肾病的病因 | 第19-20页 |
1. 先天禀赋不足 | 第19页 |
2. 后天失养 | 第19-20页 |
3. 久病及肾 | 第20页 |
(二) 本虚标实是糖尿病肾病的病机核心 | 第20-23页 |
1. 发病初期——肾络阻滞——气阴两虚,邪气内伏留隐患 | 第21页 |
2. 病变进展期——肾脏受损——阴损及阳,邪气互结病缠绵 | 第21-22页 |
3. 病变晚期——五脏受累——气血阴阳衰败,毒邪为患病难治 | 第22-23页 |
(三) 扶正祛邪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大法 | 第23-28页 |
1. 扶正之法—以健脾益肾,益气养血滋阴温阳为大法 | 第23-25页 |
2. 祛邪之法——祛瘀通络贯始终,兼化湿、清热、解毒 | 第25-27页 |
3. 扶正与祛邪的衡量 | 第27-28页 |
三、小结 | 第28-29页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29-56页 |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9-37页 |
(一) 实验动物 | 第29页 |
(二) 实验药品与制剂 | 第29-30页 |
(三) 实验器材 | 第30-31页 |
(四) 实验方法 | 第31-37页 |
1. 模型制备 | 第31页 |
2. 分组及药物干预 | 第31-32页 |
3. 标本采集 | 第32页 |
4. 观察指标和测定方法 | 第32-36页 |
5. 统计学方法 | 第36-37页 |
二、实验结果 | 第37-48页 |
(一) 大鼠一般情况 | 第37-38页 |
(二) 各组大鼠血糖和胆固醇检测结果 | 第38页 |
(三) 各组大鼠尿白蛋白排泄率、内生肌酐清除率的比较 | 第38-39页 |
(四) 各组大鼠尿β_2微球蛋白(β_2-MG)的变化 | 第39页 |
(五) 各组大鼠双侧肾重以及相对肾重的比较 | 第39-40页 |
(六) 各组大鼠血栓素A_2(TXA_2)、前列环素(PGI_2)指标的比较 | 第40-41页 |
(七) 各组大鼠血黏度检测结果 | 第41页 |
(八) 各组大鼠肾脏病理改变及巨噬细胞的浸润 | 第41页 |
(九) 各组大鼠炎症因子的变化 | 第41-42页 |
(十) 各组大鼠Sirt1和乙酰化NF-κBp65蛋白的变化 | 第42-43页 |
(十一) Sirt1与乙酰化NF-κBp65蛋白等其他炎症因子相关性分析 | 第43-44页 |
(十二) 各组大鼠(糖肾方组取中剂量组)肾组织鸟枪法脂质组学技术分析 | 第44-48页 |
三、分析与讨论 | 第48-56页 |
(一) 基于症状辨证和药物反证判断造模大鼠证属性的不确定性 | 第48-49页 |
(二) 促炎和抗炎机制的平衡失调是早期糖尿病肾病“气阴两虚,络脉瘀阻”病机形成的关键 | 第49-51页 |
(三) 脂代谢紊乱和微循环障碍是早期糖尿病肾病“气阴两虚,络脉瘀阻”病机的微观病理基础 | 第51-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6页 |
附图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文献综述 | 第69-84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