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第8-13页 |
前言 | 第13-23页 |
1 脱发 | 第13-16页 |
1.1 脱发概述 | 第13-14页 |
1.2 脱发的发病机制 | 第14-16页 |
1.3 脱发的治疗 | 第16页 |
2 光核桃 | 第16-21页 |
2.1 基源和分布 | 第16-17页 |
2.2 本草考证 | 第17-19页 |
2.3 形态特征 | 第19-21页 |
2.4 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 第21页 |
3 研究思路 | 第21-23页 |
第一章 光核桃仁油中脂溶性成分的GC-MS测定 | 第23-33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3-24页 |
1.1 药物 | 第23-24页 |
1.2 仪器 | 第24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4-25页 |
2.1 GC-MS检测条件 | 第24页 |
2.1.1 色谱条件 | 第24页 |
2.1.2 质谱条件 | 第24页 |
2.2 供试品的制备 | 第24-25页 |
2.3 GC-MS测定 | 第25页 |
2.4 统计方法 | 第25页 |
2.4.1 系统聚类分析 | 第25页 |
2.4.2 主成分分析 | 第25页 |
3 实验结果 | 第25-30页 |
3.1 GC-MS测定结果 | 第25-28页 |
3.2 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 第28-30页 |
3.3 主成分分析结果 | 第30页 |
4 小结 | 第30-33页 |
第二章 光核桃仁油中3种化学成分的HPLC含量测定 | 第33-53页 |
1 实验材料 | 第33-34页 |
1.1 光核桃仁 | 第33-34页 |
1.2 仪器设备 | 第34页 |
1.3 对照品 | 第34页 |
1.4 试剂 | 第34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4-48页 |
2.1 色谱条件考察 | 第34-41页 |
2.1.1 测定波长考察 | 第34-36页 |
2.1.2 流动相考察 | 第36-39页 |
2.1.3 柱温考察 | 第39-40页 |
2.1.4 流速考察 | 第40-41页 |
2.1.5 色谱条件确定 | 第41页 |
2.2 供试品溶液提取方法考察 | 第41-44页 |
2.3 方法学考察 | 第44-48页 |
2.3.1 对照品溶液制备 | 第44页 |
2.3.2 线性范围考察 | 第44-46页 |
2.3.3 精密度试验 | 第46页 |
2.3.4 重复性试验 | 第46-47页 |
2.3.5 稳定性试验 | 第47页 |
2.3.6 加样回收率试验 | 第47-48页 |
3 实验结果 | 第48-51页 |
4 小结 | 第51-53页 |
第三章 光核桃仁油促进小鼠毛发生长的量效关系 | 第53-65页 |
1 实验材料 | 第53-54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53页 |
1.2 实验场地 | 第53页 |
1.3 受试药物 | 第53页 |
1.4 主要试剂 | 第53-54页 |
1.5 主要仪器 | 第54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4-57页 |
2.1 药物的配置 | 第54-55页 |
2.1.1 药物剂量 | 第54-55页 |
2.1.2 药物配置 | 第55页 |
2.2 动物分组 | 第55页 |
2.3 造模及给药 | 第55-56页 |
2.3.1 硫化钠造模 | 第55-56页 |
2.3.2 脱毛膏造模 | 第56页 |
2.3.3 给药 | 第56页 |
2.4 观察指标 | 第56-57页 |
2.4.1 新生毛发生长状况评分 | 第56-57页 |
2.4.2 新生毛发长度测定 | 第57页 |
2.4.3 新生毛发重量测定 | 第57页 |
2.5 统计处理 | 第57页 |
3 实验结果 | 第57-63页 |
3.1 新生毛发生长状况评分 | 第57-61页 |
3.1.1 硫化钠造模时新生毛发生长状况评分 | 第57-58页 |
3.1.2 脱毛膏造模时新生毛发生长状况评分 | 第58-61页 |
3.2 新生毛发长度 | 第61-62页 |
3.2.1 硫化钠造模时新生毛发长度 | 第61页 |
3.2.2 脱毛膏造模时新生毛发长度 | 第61-62页 |
3.3 新生毛发重量 | 第62-63页 |
3.3.1 硫化钠造模时新生毛发重量 | 第62页 |
3.3.2 脱毛膏造模时新生毛发重量 | 第62-63页 |
4 小结 | 第63-65页 |
第四章 光核桃仁油治疗硫化钠致C57BL/6小鼠脱毛的作用机制 | 第65-86页 |
1 实验材料 | 第65-67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65页 |
1.2 实验场地 | 第65-66页 |
1.3 受试药物 | 第66页 |
1.4 试剂与仪器 | 第66-67页 |
1.4.1 主要试剂 | 第66页 |
1.4.2 主要仪器 | 第66-67页 |
2 实验方法 | 第67-75页 |
2.1 药物的配置 | 第67页 |
2.2 动物分组 | 第67-68页 |
2.3 造模及给药 | 第68页 |
2.4 观察指标 | 第68-75页 |
2.4.1 毛发生长状况评分 | 第68页 |
2.4.2 毛发长度测定和毛发生长速率 | 第68页 |
2.4.3 新生毛发重量测定 | 第68-69页 |
2.4.4 皮肤组织病理学 | 第69页 |
2.4.5 作用机制检测指标 | 第69-75页 |
2.5 统计处理 | 第75页 |
3 实验结果 | 第75-84页 |
3.1 新生毛发生长状况评分 | 第75-76页 |
3.2 毛发长度和毛发生长速率 | 第76-79页 |
3.3 新生毛发重量 | 第79页 |
3.4 皮肤组织病理学 | 第79-83页 |
3.4.1 脱毛部位皮肤组织病理学 | 第79-81页 |
3.4.2 脱毛部位皮肤毛囊数量 | 第81页 |
3.4.3 真皮厚度 | 第81-83页 |
3.5 作用机制 | 第83-84页 |
3.5.1 皮肤组织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三个靶点的mRNA表达 | 第83页 |
3.5.2 皮肤组织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三个靶点的蛋白表达 | 第83-84页 |
4 小结 | 第84-8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86-93页 |
1 光核桃仁油中脂溶性成分 | 第86页 |
2 光核桃仁油中3种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 | 第86-87页 |
3 光核桃仁油的量效关系 | 第87-88页 |
4 光核桃仁油的作用机制 | 第88-90页 |
5 创新点 | 第90-91页 |
5.1 提高了光核桃仁油的质量控制水平 | 第90页 |
5.2 首次揭示了光核桃仁油的量效关系及作用机制研究 | 第90-91页 |
6 讨论与展望 | 第91-93页 |
6.1 光核桃仁油中化学成分分析的不足与建议 | 第91页 |
6.2 光核桃仁油的量效关系研究的不足与建议 | 第91页 |
6.3 光核桃仁油的作用机制研究的建议 | 第91-92页 |
6.4 光核桃仁油治疗的脱发类型尚不清楚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综述 | 第97-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108-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