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目的 | 第8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范围、思路和方法 | 第12-13页 |
1.3.1 研究范围 | 第12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3-15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13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3-15页 |
2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社会保障思想形成的基础 | 第15-23页 |
2.1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社会保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 第15-16页 |
2.2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社会保障思想的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2.2.1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思想是其理论指导 | 第16-18页 |
2.2.2 中国传统的社会保障思想是其文化基础 | 第18-19页 |
2.3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社会保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 第19-21页 |
2.4 苏联社会保障事业的启示 | 第21-23页 |
3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社会保障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3-36页 |
3.1 社会救济思想 | 第23-26页 |
3.1.1 开展农村灾民救济,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 第23-24页 |
3.1.2 开展城镇失业救济,稳定社会秩序 | 第24-26页 |
3.2 社会保险思想 | 第26-30页 |
3.2.1 医疗卫生保险思想 | 第26-28页 |
3.2.2 养老保险思想 | 第28-29页 |
3.2.3 失业保险思想 | 第29-30页 |
3.3 社会福利思想 | 第30-34页 |
3.3.1 发展国家民政福利 | 第30-31页 |
3.3.2 加强单位职工福利建设 | 第31-32页 |
3.3.3 加强农村福利建设 | 第32-34页 |
3.4 社会优抚思想 | 第34-36页 |
3.4.1 优待 | 第34页 |
3.4.2 抚恤 | 第34-35页 |
3.4.3 退役安置 | 第35-36页 |
4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社会保障思想的评析 | 第36-45页 |
4.1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社会保障思想的基本特点 | 第36-39页 |
4.1.1 时代性 | 第36-37页 |
4.1.2 实践性 | 第37-38页 |
4.1.3 创新性 | 第38-39页 |
4.2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社会保障思想的积极作用 | 第39-41页 |
4.2.1 保证社会安定,巩固新生政权 | 第39-40页 |
4.2.2 缓解社会变革阵痛,促进劳动力再生产 | 第40-41页 |
4.2.3 平衡社会需求,维持经济发展 | 第41页 |
4.3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社会保障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 第41-45页 |
4.3.1 计划经济下工具性色彩突出 | 第42页 |
4.3.2 城乡分割,发展不平衡 | 第42-43页 |
4.3.3 覆盖面窄,保障程度低 | 第43页 |
4.3.4 国家保障为主体,资金供给能力不足 | 第43-45页 |
5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社会保障思想的当代启示 | 第45-49页 |
5.1 坚持保障社会稳定的目标导向 | 第45-46页 |
5.2 坚持以人为本的保障理念 | 第46-47页 |
5.3 坚持合理、适度的保障原则 | 第47页 |
5.4 坚持公平公正的价值取向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