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7页 |
1.2.1 波文比能量平衡法 | 第12页 |
1.2.2 大孔径闪烁仪观测通量法 | 第12-13页 |
1.2.3 空气动力学法 | 第13页 |
1.2.4 水量平衡法 | 第13-14页 |
1.2.5 蒸散估算方法 | 第14-16页 |
1.2.6 农田灌溉研究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研究资料与方法 | 第20-30页 |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 第20-22页 |
2.2 观测数据处理 | 第22-23页 |
2.2.1 田块尺度数据观测处理 | 第22页 |
2.2.2 小流域尺度数据观测处理 | 第22-23页 |
2.2.3 气象数据观测处理 | 第23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23-30页 |
2.3.1 波文比能量平衡法 | 第23-24页 |
2.3.2 大孔径闪烁仪观测通量法 | 第24-25页 |
2.3.3 单作物系数法 | 第25-27页 |
2.3.4 平流·干旱互补蒸发模型 | 第27-28页 |
2.3.5 主成分分析法 | 第28页 |
2.3.6 精度评估指标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小流域和田块尺度稻田水热通量对比与影响因素分析 | 第30-46页 |
3.1 小流域和田块尺度稻田全生育期水热通量对比分析 | 第30-35页 |
3.1.1 全生育期 | 第30-33页 |
3.1.2 各个生育期 | 第33-35页 |
3.2 早稻与晚稻稻田水热通量影响因子分析 | 第35-38页 |
3.2.1 早稻 | 第35-37页 |
3.2.2 晚稻 | 第37-38页 |
3.3 典型天气下不同尺度稻田水热通量分析 | 第38-41页 |
3.4 典型天气下早稻与晚稻稻田水热通量影响因子分析 | 第41-46页 |
3.4.1 早稻 | 第42-44页 |
3.4.2 晚稻 | 第44-46页 |
第四章 稻田蒸散分析及耦合蒸散模型的构建 | 第46-52页 |
4.1 两种尺度稻田蒸散特征分析 | 第46-47页 |
4.2 两种尺度稻田蒸散计算结果 | 第47-49页 |
4.2.1 田块尺度 | 第47-48页 |
4.2.2 小流域尺度 | 第48-49页 |
4.2.3 两种尺度下稻田不同生育期蒸散估算结果差异分析 | 第49页 |
4.3 耦合蒸散模型构建 | 第49-52页 |
4.3.1 单作物系数法与平流-干旱模型耦合方程构建 | 第49-50页 |
4.3.2 单作物系数法与平流-干旱模型耦合方程拟合结果检验 | 第50-52页 |
第五章 灌溉对高温与低温过程中稻田水热通量的影响 | 第52-66页 |
5.1 实验设计 | 第52-53页 |
5.2 灌溉对高温过程中两种尺度稻田小气候特征的影响 | 第53-59页 |
5.2.1 灌溉对高温过程中不同尺度稻田温度特征的影响 | 第53-55页 |
5.2.2 灌溉对高温过程中稻田水热通量特征的影响 | 第55-57页 |
5.2.3 高温过程中灌溉稻田水热通量统计方程 | 第57-59页 |
5.3 灌溉对低温过程中两种尺度稻田小气候特征的影响 | 第59-66页 |
5.3.1 灌溉对低温过程中两种尺度稻田温度特征的影响 | 第60-61页 |
5.3.2 灌溉对低温过程中稻田水热通量特征的影响 | 第61-63页 |
5.3.3 低温过程中灌溉稻田水热通量统计方程 | 第63-6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70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6-68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68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8页 |
作者简介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