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2 IEEE 802.11标准的相关基本概念 | 第13-17页 |
1.2.1 WLAN发展历程 | 第13-14页 |
1.2.2 工作频段 | 第14-17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4 论文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19-21页 |
第2章 IEEE 802.11关键技术研究分析 | 第21-37页 |
2.1 物理层关键技术 | 第21-25页 |
2.1.1 信道绑定技术 | 第21-22页 |
2.1.2 调制编码 | 第22-23页 |
2.1.3 波束赋形 | 第23-24页 |
2.1.4 MIMO | 第24-25页 |
2.1.5 物理理论速率 | 第25页 |
2.2 MAC层关键技术 | 第25-36页 |
2.2.1 信道检测 | 第25-26页 |
2.2.2 信道接入机制 | 第26-31页 |
2.2.3 帧结构 | 第31-34页 |
2.2.4 帧聚合 | 第34-35页 |
2.2.5 帧间间隔 | 第35-3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改进的DCF模型与系统性能分析 | 第37-51页 |
3.1 提出改进的Markov算法模型 | 第37-41页 |
3.2 异构网络成分分析 | 第41-44页 |
3.2.1 异构模型概率分析 | 第41-42页 |
3.2.2 状态(-1,0)有数据包到达的概率 | 第42页 |
3.2.3 非饱和站点完成一个周期的数据传输后有数据立即传输的概率 | 第42-43页 |
3.2.4 系统吞吐量 | 第43页 |
3.2.5 平均传输时延 | 第43页 |
3.2.6 传输丢包率 | 第43-44页 |
3.3 数值分析及仿真实现 | 第44-49页 |
3.3.1 仿真参数 | 第44页 |
3.3.2 仿真分析 | 第44-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4章 改进的RTS/CTS接入模式 | 第51-65页 |
4.1 接入模式与隐藏终端 | 第51-53页 |
4.1.1 隐藏终端问题 | 第51-52页 |
4.1.2 基础接入模式与隐藏终端问题 | 第52页 |
4.1.3 RTS/CTS接入模式与隐藏终端问题 | 第52-53页 |
4.2 改进型RTS/CTS接入模式 | 第53-59页 |
4.2.1 问题分析 | 第53-55页 |
4.2.2 算法模型分析 | 第55-59页 |
4.3 基础模式、RTS/CTS模式与改进型RTS/CTS模式对比 | 第59-64页 |
4.3.1 仿真参数 | 第59-60页 |
4.3.2 仿真分析 | 第60-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