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8页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3-16页 |
1.2 ~(137)Cs与~(239+240)Pu的来源及应用 | 第16-22页 |
1.2.1 Cs与Pu的基本性质 | 第16页 |
1.2.2 ~(137)Cs与~(239+240)Pu的来源及分布 | 第16-20页 |
1.2.3 ~(137)Cs与~(239+240)Pu的应用 | 第20-22页 |
1.3 研究进展 | 第22-26页 |
1.3.1 土壤粒径及有机质对~(137)Cs在土壤中吸附行为的影响研究 | 第23-25页 |
1.3.2 土壤粒径及有机质对~(239+240)Pu在土壤中吸附行为的影响研究 | 第25-26页 |
1.4 研究内容、创新点与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6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样品采集 | 第28-33页 |
2.1 辽东湾地理概况 | 第28-29页 |
2.1.1 地质地貌 | 第28页 |
2.1.2 气象水文 | 第28-29页 |
2.2 连云港海岸带地理概况 | 第29-30页 |
2.2.1 地质地貌 | 第29页 |
2.2.2 气象水文 | 第29-30页 |
2.3 采样区位及样品采集 | 第30-33页 |
2.3.1 采样区位 | 第30-31页 |
2.3.2 样品采集 | 第31-33页 |
第三章 样品分析方法 | 第33-42页 |
3.1 样品粒度分级 | 第33-37页 |
3.1.1 D>0.02mm颗粒分级——湿筛法 | 第34-35页 |
3.1.2 D<0.02 mm颗粒分级——离心法 | 第35-36页 |
3.1.3 样品粒度分级结果的检验 | 第36-37页 |
3.2 ~(137)Cs的测量 | 第37页 |
3.3 ~(239)Pu、~(240)Pu的提取与测量 | 第37-40页 |
3.3.1 ~(239)Pu、~(240)Pu的提取 | 第37-39页 |
3.3.2 ~(239)Pu、~(240)Pu的测量 | 第39-40页 |
3.4 其他土壤理化特征实验 | 第40-42页 |
3.4.1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烧失量法 | 第40页 |
3.4.2 土壤pH的测定——电位法 | 第40-42页 |
第四章 数据结果与分析 | 第42-57页 |
4.1 土壤粒度分级 | 第42-47页 |
4.1.1 土壤粒度分级结果 | 第42页 |
4.1.2 土壤粒度分级结果的检验 | 第42-45页 |
4.1.3 土壤质地分析 | 第45-47页 |
4.2 土壤pH | 第47-48页 |
4.3 土壤有机质含量 | 第48-50页 |
4.4 土壤~(137)Cs含量 | 第50-53页 |
4.5 土壤~(239+240)Pu含量与~(240)Pu/~(239)Pu比值 | 第53-57页 |
4.5.1 土壤~(239+240)Pu含量 | 第53页 |
4.5.2 土壤中Pu的来源 | 第53-57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57-68页 |
5.1 ~(137)Cs吸附效应 | 第57-61页 |
5.1.1 ~(137)Cs与土壤粒径的关系 | 第57-58页 |
5.1.2 ~(137)Cs与土壤有机质的关系 | 第58-61页 |
5.2 ~(239+240)Pu吸附效应 | 第61-63页 |
5.2.1 ~(239+240)Pu与土壤粒径的关系 | 第61-62页 |
5.2.2 ~(239+240)Pu与土壤有机质的关系 | 第62-63页 |
5.3 ~(137)Cs与~(239+240)Pu吸附效应的比较 | 第63-68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68-71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8-69页 |
6.2 研究创新点 | 第69页 |
6.3 工作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