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土筑木构—建构视角下梅林古村落的地域性传承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论第13-23页
    1.1 课题来源第13-16页
        1.1.1 福建省部分地区考察调研第13-14页
        1.1.2 研究对象的发展现状第14-16页
    1.2 研究背景第16页
    1.3 研究现状第16-19页
        1.3.1 全球范围内的地域性表达第16-18页
        1.3.2 福建地域建筑理论研究现状第18-19页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19-21页
        1.4.1 研究内容第19-20页
        1.4.2 研究思路框架第20页
        1.4.3 研究方法第20-21页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1-22页
        1.5.1 研究目的第21页
        1.5.2 研究意义第21-22页
    1.6 论文框架第22-23页
2 相关概念理论第23-34页
    2.1 地域性相关概念及发展脉络第23-26页
        2.1.1 “地域主义”(Regionalism)的历史演进第23-24页
        2.1.2 “批判性地域主义”(Critical Regionalism)概念的提出第24-25页
        2.1.3 对“批判性地域主义”的再批判第25-26页
    2.2 国内建筑师对“批判性地域主义”的理解和发展第26-27页
        2.2.1 吴良镛的“批判性地域主义”的延伸发展第26页
        2.2.2 李晓东的“自省式地域主义”第26-27页
    2.3 建构相关理论第27-29页
        2.3.0 “建构”概念第27-28页
        2.3.1 森佩尔建构理论第28页
        2.3.2 数字建构理论第28-29页
    2.4 建构与地域性的联系第29-31页
        2.4.1 建构与地形(topogaphy)第30页
        2.4.2 建构与身体的隐喻第30页
        2.4.3 建构与文化人类学(ethnography)第30-31页
        2.4.4 建构与技术第31页
    2.5 相关理论在丹麦传统地域性建筑上的体现第31-34页
        2.5.1 丹麦地域特色及社会文化背景第31页
        2.5.2 “半木架结构”发展历史第31-32页
        2.5.3 地域性考察实践第32-34页
3 客家民系及福建客家民系地域特色分析第34-44页
    3.1 客家民系的形成过程第34-35页
    3.2 地域特色分析第35-37页
        3.2.1 “地域”与“区域”概念区别第35页
        3.2.2 客家民系独特的地域特色第35-36页
        3.2.3 福建省客家民系地域特色分析第36-37页
    3.3 客家民居建筑形态第37-42页
        3.3.1 不同建筑类型产生的社会背景第37页
        3.3.2 客家民居的地域特色第37-38页
        3.3.3 建筑形态演变分析第38-42页
    3.4 “土筑木造”与“土筑木构”的概念的提出第42-44页
4 梅林村地域特色分析第44-79页
    4.1 梅林村历史沿革第44-46页
        4.1.1 梅林村历史文化第44-45页
        4.1.2 梅林村人口变迁第45-46页
    4.2 梅林村地域特色分析第46-47页
    4.3 以怀忍楼为例探索其地域性建构第47-71页
        4.3.1 怀忍楼整体建筑形态第47-49页
        4.3.2 追其溯源——五凤楼的发展演变类型第49-55页
        4.3.3 怀忍楼建构特点分析第55-70页
        4.3.4 怀忍楼对传统建构的传承第70-71页
    4.4 以翠玉轩为例探索其空间建构第71-78页
        4.4.1 翠玉轩建构特点分析第71-78页
        4.4.4 翠玉轩当今使用方式第78页
    4.5 本章小结第78-79页
5 梅林村当代地域性的探索及展望第79-95页
    5.1 梅林村地域性传承方式第79-83页
        5.1.1 建筑形制上的传承第79-80页
        5.1.2 地域性建筑结构体系的传承第80-81页
        5.1.3 地域性建筑空间特质的传承第81-82页
        5.1.4 地域性材料建构的传承第82页
        5.1.5 精神文化的承载和传承第82-83页
    5.2 地域的传统建构及传承方式第83-94页
        5.2.1 传承传统建构第83-92页
        5.2.2 传统建构原型转译第92-94页
    5.3 地域性的发展趋势第94-95页
参考文献第95-97页
致谢第97-98页
毕业设计第98-113页

论文共1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湄洲湾石门澳产业园发展战略研究
下一篇:基于实模态和复模态分解的安装调谐质量阻尼器结构的动力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