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信息隐藏技术 | 第11-14页 |
1.2.1 较加密技术的优势 | 第11-12页 |
1.2.2 信息隐藏中系统中名词的解释 | 第12页 |
1.2.3 信息隐藏技术的性能指标 | 第12-13页 |
1.2.4 信息隐藏的可行性分析 | 第13页 |
1.2.5 信息隐藏算法的分类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1 国外隐写术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国内隐写术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本文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16-18页 |
第二章 载体和秘密信息的预处理技术研究 | 第18-30页 |
2.1 数字图像载体隐写区域的能量特征分析 | 第18页 |
2.2 基于数字图像的隐藏区域的设计原则 | 第18-24页 |
2.2.1 鲁棒性原则 | 第18-23页 |
2.2.2 不可见性原则 | 第23-24页 |
2.3 载体与信息的置乱技术 | 第24-29页 |
2.3.1 提高匹配度的相关技术 | 第24-27页 |
2.3.2 面向信息隐写技术的置乱算法选择策略 | 第27-28页 |
2.3.3 载体与信息的优化技术 | 第28-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基于GHM与Lαβ的信息隐藏算法 | 第30-40页 |
3.1 用于数字图像载体特性解析的Lαβ分量理论 | 第30页 |
3.2 基于GHM-Lαβ的信息隐藏算法设计 | 第30-33页 |
3.2.1 信息隐藏区域 | 第30-31页 |
3.2.2 信息隐藏的流程与步骤 | 第31-32页 |
3.2.3 信息的提取 | 第32-33页 |
3.3 算法性能分析 | 第33-34页 |
3.3.1 不可见性 | 第33页 |
3.3.2 鲁棒性分析 | 第33页 |
3.3.3 抗分析性分析 | 第33-34页 |
3.3.4 感知篡改性分析 | 第34页 |
3.4 仿真实验 | 第34-37页 |
3.4.1 不可见性实验 | 第34页 |
3.4.2 鲁棒性实验 | 第34-36页 |
3.4.3 抗分析性实验 | 第36-37页 |
3.4.4 感知篡改性实验 | 第37页 |
3.5 实验对比 | 第37-39页 |
3.5.1 不可见性实验对比 | 第37-38页 |
3.5.2 鲁棒性实验对比 | 第38-3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基于CARDBAL2与颜色迁移理论的信息隐藏算法 | 第40-51页 |
4.1 基于CARDBAL2-颜色迁移理论的信息隐藏算法设计 | 第40-43页 |
4.1.1 信息隐藏区域 | 第40-41页 |
4.1.2 信息隐藏的流程与步骤 | 第41-42页 |
4.1.3 信息的提取 | 第42-43页 |
4.2 算法性能分析 | 第43-44页 |
4.2.1 鲁棒性分析 | 第43页 |
4.2.2 不可见性分析 | 第43页 |
4.2.3 抗分析性分析 | 第43-44页 |
4.2.4 感知篡改性分析 | 第44页 |
4.3 仿真实验 | 第44-47页 |
4.3.1 不可见性实验 | 第44-45页 |
4.3.2 鲁棒性实验 | 第45-46页 |
4.3.3 抗分析性实验 | 第46-47页 |
4.3.4 感知篡改性实验 | 第47页 |
4.4 实验对比 | 第47-50页 |
4.4.1 不可见性实验对比 | 第47页 |
4.4.2 鲁棒性实验对比 | 第47-5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总结及展望 | 第51-53页 |
5.1 研究工作总结 | 第51页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