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11-1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6-32页 |
第一部分 实验材料 | 第16-23页 |
1.细胞系 | 第16页 |
2.细胞培养试剂 | 第16页 |
3.转染试剂 | 第16页 |
4.分子实验试剂 | 第16页 |
5.质粒 | 第16-17页 |
6.病毒 | 第17页 |
7.主要试剂 | 第17-18页 |
8.主要仪器设备 | 第18-19页 |
9.引物设计 | 第19-21页 |
10.制备分离胶 | 第21页 |
11.配置5%浓缩胶 | 第21页 |
12.Tris-SDS(pH8.8) | 第21页 |
13.配置10%APS | 第21页 |
14.配置1.5M Tris-HCl | 第21页 |
15.配置10x TBS | 第21-22页 |
16.配置10x PBS | 第22页 |
17.配置Lysis Buffer(1%NP-40) | 第22页 |
18.配置100mM PMSF | 第22页 |
19.配置1%NP-40Washing Buffer | 第22页 |
20.配置10x Running Buffer | 第22页 |
21.10 x Transfer Buffer的配置 | 第22-23页 |
第二部分 实验方法 | 第23-32页 |
1.细胞的培养 | 第23页 |
2.CVB3-GFP病毒的扩增 | 第23页 |
3.病毒感染 | 第23页 |
4.提取细胞RNA(以12well为例) | 第23-24页 |
5.RNA逆转录 | 第24页 |
6.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24-25页 |
7.质粒转化 | 第25页 |
8.DNA质粒小量抽提 | 第25-26页 |
9.质粒大抽 | 第26-27页 |
10.转染 | 第27页 |
11.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方法 | 第27页 |
12.快速银染 | 第27-28页 |
13.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 第28页 |
14.免疫荧光 | 第28-29页 |
15.琼脂糖凝胶割胶回收 | 第29页 |
16.mapping质粒构建 | 第29-31页 |
17.统计学分析 | 第31-32页 |
实验结果 | 第32-61页 |
第一部分 Viperin对柯萨奇B3病毒(CVB3)感染的影响 | 第32-37页 |
1.1 CVB3诱导Viperin mRNA水平增加 | 第32-34页 |
1.2 Viperin促进CVB3病毒复制 | 第34-37页 |
第二部分 Viperin下调STAT1蛋白水平并抑制I型IFN信号 | 第37-44页 |
2.1 Viperin与IFN信号通路关键蛋白STAT1相互作用 | 第37-39页 |
2.2 Viperin下调STAT1蛋白水平 | 第39-41页 |
2.3 Viperin抑制IFNα诱导的干扰素信号通路 | 第41-44页 |
第三部分 相互作用区段分析Viperin的SAM域结合STAT1的C末端 | 第44-48页 |
3.1 Viperin的SAM功能域对STAT1结合与降解起关键作用 | 第44-46页 |
3.2 Viperin结合STAT1的C末端 | 第46-48页 |
第四部分 Viperin下调STAT1蛋白水平依赖于UBE4A | 第48-56页 |
4.1 Viperin下调STAT1依赖于蛋白酶体途径 | 第48-49页 |
4.2 Viperin泛素化下调STAT1依赖于E3连接酶UBE4A | 第49-53页 |
4.3 UBE4A调控STAT1泛素化依赖于泛素连接酶活性 | 第53-56页 |
第五部分 CVB3通过Viperin调控STAT1的蛋白稳定性 | 第56-61页 |
5.1 CVB3下调STAT1蛋白水平 | 第56-58页 |
5.2 CVB3促进UBE4A与STAT1的相互作用 | 第58-59页 |
5.3 CVB3对STAT1泛素化水平的影响 | 第59-61页 |
讨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综述 干扰素诱导蛋白Viperin抗病毒功能的研究进展 | 第6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
附录 | 第80-82页 |
硕士期间完成的论文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