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地基基础论文--桩基及深基础论文--桩基论文

无挡板抗滑桩桩间土体滑塌剪切带形成机理及其影响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2-22页
    1.1 前言第12-13页
        1.1.1 问题的提出第12-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页
    1.2 研究现状第13-19页
        1.2.1 关于土体剪切带研究现状第14-17页
        1.2.2 关于桩间土体稳定性的研究现状第17-19页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19-22页
        1.3.1 主要内容第20页
        1.3.2 技术路线第20-22页
第2章 关于桩间土体滑塌失稳理论基础第22-34页
    2.1 关于桩间土体剪切带的形成机理分析第22-26页
        2.1.1 桩间土体的剪切破坏机理第23-24页
        2.1.2 关于桩间土体剪切带的形成及发展过程的分析第24-25页
        2.1.3 判断剪切带形成特征点第25-26页
    2.2 有关桩间土体滑塌失稳的理论研究第26-29页
        2.2.1 桩间土体滑塌失稳过程分析第27-28页
        2.2.2 桩间土体滑动面的标准判定第28-29页
    2.3 关于桩间土体稳定性的理论分析第29-31页
        2.3.1 有关强度折减法的基本理论第29-31页
        2.3.2 利用强度折减法对桩间土体稳定性进行判断第31页
    2.4 本章小结第31-34页
第3章 抗滑桩桩间土体滑塌失稳的数值模拟第34-54页
    3.1 建立数值模型第34-38页
        3.1.1 FLAC3D软件的简介第34-35页
        3.1.2 建立数值模型第35-38页
    3.2 桩间土体滑塌剪切带的形成机理第38-46页
        3.2.1 桩间土体剪切带的形成过程第38-42页
        3.2.2 剪切带倾角发生的变化第42-43页
        3.2.3 剪切带三维分布特征第43-45页
        3.2.4 土拱效应对剪切带分布的影响第45-46页
    3.3 桩间土体滑动面的分布特征及与现有实验成果对比分析第46-51页
        3.3.1 桩间土体滑动面的确定第46-47页
        3.3.2 滑动面三维分布特征第47-50页
        3.3.3 与现有实验成果对比分析第50-51页
    3.4 桩间土体的稳定性分析第51-52页
    3.5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4章 桩间土体滑塌剪切带的影响因素第54-72页
    4.1 粘聚力的影响第54-58页
        4.1.1 粘聚力对剪切带发展的影响第54-56页
        4.1.2 粘聚力对滑动面性状的影响第56-58页
        4.1.3 粘聚力对桩间土体稳定性系数的影响第58页
    4.2 内摩擦角的影响第58-62页
        4.2.1 内摩擦角对剪切带发育的影响第58-60页
        4.2.2 内摩擦角对滑动面性状的影响第60-62页
        4.2.3 内摩擦角对桩间土体稳定性系数的影响第62页
    4.3 临空面宽度(桩净距)的影响第62-66页
        4.3.1 临空面宽度(桩净距)对剪切带发育的影响第62-64页
        4.3.2 临空面宽度对滑动面性状的影响第64-66页
        4.3.3 临空面宽度对桩间土体稳定性系数的影响第66页
    4.4 临空面高度的影响第66-70页
        4.4.1 临空面高度对剪切带发育的影响第66-68页
        4.4.2 临空面高度对滑动面性状的影响第68-70页
        4.4.3 临空面高度对桩间土体稳定性系数的影响第70页
    4.5 本章小结第70-72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72-74页
    5.1 结论第72页
    5.2 展望第72-74页
参考文献第74-7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78-80页
致谢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媒体环境下的建筑传播与当代建筑设计转向
下一篇:基于AVC理论的崆峒古镇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