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地下水论文

河津市地下水铬污染机理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8页
    1.1 研究现状第12-15页
        1.1.1 国内的研究现状第12-14页
        1.1.2 国外的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5-16页
        1.2.1 研究目的第15页
        1.2.2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6-18页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6页
        1.3.2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3.3 技术路线第17-18页
第二章 自然地理和人为环境条件第18-24页
    2.1 水文第18页
    2.2 气象第18-20页
    2.3 地形地貌第20-21页
    2.4 区域地质条件第21-22页
    2.5 人为环境条件第22-24页
第三章 水文地质条件第24-34页
    3.1 含水介质条件第24-29页
        3.1.1 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层分布第24页
        3.1.2 松散孔隙水的赋存特征第24-28页
        3.1.3 孔隙水动力特征第28页
        3.1.4 地下水化学特征第28-29页
    3.2 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第29-30页
    3.3 地下水水位动态特征第30-34页
第四章 地下水化学演化特征分析第34-58页
    4.1 水化学成分特征变化分析第34-38页
    4.2 水化学类型变化特征分析第38-43页
    4.3 总硬度演化特征分析第43-47页
    4.4 主要阳离子(K~+、Na~+和Mg~(2+))的演化规律分析第47-51页
    4.5 硫酸根离子演化规律分析第51-54页
    4.6 地下水氮、铁和锰的演化规律分析第54-58页
第五章 非饱和带铬的分布特征第58-98页
    5.1 土样的采集、预处理及土壤铬(Cr~(6+))的测定原理第58页
    5.2 土中不同形态六价铬及总铬的提取与测定第58-59页
    5.3 非饱和带铬总分布特征第59-64页
        5.3.1 平面分布特征第59-62页
        5.3.2 剖面分布特征第62-64页
    5.4 非饱和带不同深度铬分布特征第64-74页
        5.4.1 0-20cm深度铬分布特征第64-65页
        5.4.2 20-40cm深度铬分布特征第65-68页
        5.4.3 40-60cm深度铬分布特征第68-70页
        5.4.4 60-80cm深度铬分布特征第70-72页
        5.4.5 80-100cm深度铬分布特征第72-74页
    5.5 非饱和带不同形态铬分布特征第74-93页
        5.5.1 水溶态铬的分布规律第74-77页
        5.5.2 可交换态铬的分布规律第77-81页
        5.5.3 碳酸盐结合态铬的分布规律第81-84页
        5.5.4 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铬的分布规律第84-88页
        5.5.5 有机结合态铬的分布规律第88-91页
        5.5.6 残渣态铬的分布规律第91-93页
    5.6 非饱和带铬迁移转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第93-98页
        5.6.1 土壤中铬的迁移第93-94页
        5.6.2 土壤中铬的转化第94-98页
第六章 饱和带铬的分布特征及演化规律第98-106页
    6.1 1997年地下水中六价铬分布特征第98页
    6.2 2007年地下水中六价铬分布特征第98-100页
    6.3 2008年地下水中六价铬分布特征第100-101页
    6.4 2009年地下水中六价铬分布特征第101-102页
    6.5 2010年地下水中六价铬分布特征第102-103页
    6.6 地下水铬污染演化趋势分析第103-106页
第七章 铬迁移转化的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第106-120页
    7.1 模拟软件的选择第106页
    7.2 模拟组分的选取第106-107页
    7.3 六价铬迁移转化影响因子的模拟第107-118页
        7.3.1 pH值的变化对六价铬浓度影响的模拟分析第108-110页
        7.3.2 镁与六价铬浓度之间的模拟分析第110-113页
        7.3.3 硫酸根与六价铬浓度之间的模拟分析第113-115页
        7.3.4 铵与六价铬浓度之间的模拟分析第115-118页
    7.4 模拟结果分析第118-120页
第八章 地下水铬污染机制初探第120-128页
    8.1 地下水过度开采引发水环境条件变化为地下水系统中铬的迁移和转化奠定了环境条件基础第120-121页
    8.2 岩层中铬的形态与分布特征为地下水系统中铬迁移转化提供物源基础第121-122页
    8.3 地表水及城市污水对水土形态铬含量的影响第122-123页
    8.4 地下水铬污染形成机理第123-128页
        8.4.1 铬的氧化还原反应第123-125页
        8.4.2 铬的吸附与解吸作用第125-126页
        8.4.3 生物作用第126-128页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第128-132页
    9.1 结论第128-129页
    9.2 建议第129-132页
参考文献第132-136页
致谢第136-13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37页

论文共1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黄、黄芩酒制前后效应成分及其大鼠体内药动学与组织分布比较研究
下一篇:茉莉花开放过程香气成分动态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