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聚技术的哲学研究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1.3.1 国外关于会聚技术的研究 | 第13-16页 |
1.3.2 国内关于会聚技术的研究 | 第16-18页 |
1.3.3 会聚技术的伦理反思 | 第18-20页 |
1.3.4 小结 | 第20-21页 |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21-22页 |
1.4.1 基本思路 | 第21-22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2-23页 |
第2章 概念厘析 | 第23-37页 |
2.1 技术的定义 | 第23-24页 |
2.2 会聚技术相关概念辨析 | 第24-28页 |
2.2.1 技术融合 | 第24-26页 |
2.2.2 技术集成 | 第26-27页 |
2.2.3 技术演化 | 第27-28页 |
2.3 会聚技术解析 | 第28-35页 |
2.3.1 会聚技术的缘起 | 第28-29页 |
2.3.2 会聚技术的构成要素 | 第29-33页 |
2.3.3 会聚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33-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3章 会聚技术的本质分析 | 第37-60页 |
3.1 本体论视阈中的技术 | 第37-48页 |
3.1.1 本体论简介 | 第37-40页 |
3.1.2 技术哲学中的“本体论承诺 | 第40-46页 |
3.1.3 会聚技术的预见性 | 第46-48页 |
3.2 会聚技术的哲学特性 | 第48-50页 |
3.2.1 会聚技术的物质统一性 | 第48-49页 |
3.2.2 会聚技术的系统涌现性 | 第49页 |
3.2.3 分析与综合方法的统一 | 第49-50页 |
3.3 技术融合——技术发展的新模式 | 第50-56页 |
3.3.1 打开“技术黑箱”的新方法 | 第51-53页 |
3.3.2 传统技术与新兴技术的融合 | 第53-54页 |
3.3.3 技术融合对技术发展理论的拓展 | 第54-56页 |
3.4 会聚技术的功能解析 | 第56-59页 |
3.4.1 会聚技术与人类增强 | 第57-58页 |
3.4.2 会聚技术与国家安全 | 第58页 |
3.4.3 科学的统一和教育的变革 | 第58-5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4章 会聚技术的生成机制 | 第60-72页 |
4.1 会聚技术的设计理念 | 第60-65页 |
4.1.1 技术设计 | 第60-62页 |
4.1.2 技术设计的一般原则 | 第62-64页 |
4.1.3 会聚技术的技术设计 | 第64-65页 |
4.2 会聚技术的“相互建构理论”诠释 | 第65-67页 |
4.2.1 会聚技术的自主性 | 第65-66页 |
4.2.2 会聚技术的社会建构 | 第66-67页 |
4.2.3 “相互建构理论”视域中的会聚技术 | 第67页 |
4.3 技术融合的动力学阐释 | 第67-71页 |
4.3.1 技术创新动力论 | 第68-69页 |
4.3.2 技术融合的内在动力 | 第69-70页 |
4.3.3 技术融合的外在动力 | 第70-7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5章 会聚技术的创新与动向 | 第72-89页 |
5.1 新技术革命的兴起 | 第72-76页 |
5.1.1 三次技术革命的融合特征 | 第73-74页 |
5.1.2 新技术革命中的会聚技术 | 第74-75页 |
5.1.3 会聚技术的引领作用 | 第75-76页 |
5.2 会聚技术的创新特性 | 第76-82页 |
5.2.1 会聚技术的创新模式 | 第76-79页 |
5.2.2 会聚技术的继承与创新 | 第79-81页 |
5.2.3 会聚技术的发展策略 | 第81-82页 |
5.3 会聚技术的未来走向 | 第82-88页 |
5.3.1 会聚技术的社会需求 | 第82-84页 |
5.3.2 会聚技术的应用前景 | 第84页 |
5.3.3 会聚技术的发展趋势 | 第84-86页 |
5.3.4 会聚技术的伦理规约 | 第86-8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6章 结论 | 第89-93页 |
6.1 技术哲学应当关注会聚技术 | 第89-90页 |
6.2 技术融合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第90-91页 |
6.3 会聚技术与美好的未来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作者简介 | 第101-10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