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景观异质性的云南省红河县生态风险评价研究
摘要 | 第2-3页 |
SUMMARY | 第3-4页 |
1.绪论 | 第7-18页 |
1.1 研究背景、意义 | 第7-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2 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8-12页 |
1.2.1 斑块-基质-廊道模型 | 第8-9页 |
1.2.2 景观异质性概念与成因 | 第9-10页 |
1.2.3 风险 | 第10页 |
1.2.4 生态风险 | 第10-11页 |
1.2.5 生态风险评价 | 第11页 |
1.2.6 区域生态风险评价 | 第11-12页 |
1.2.7 生态风险的管理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及目的 | 第15-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2.研究区概况 | 第18-21页 |
2.1 地理位置及概况 | 第18页 |
2.2 地质地貌状况 | 第18-19页 |
2.3 社会经济概况 | 第19-21页 |
3.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21-32页 |
3.1 研究材料 | 第21页 |
3.1.1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21页 |
3.1.2 景观组分划分 | 第21页 |
3.2 景观结构的分析方法 | 第21-22页 |
3.3 景观异质性的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3.4 生态风险评价研究方法及步骤 | 第23-32页 |
3.4.1 研究区的界定及评价单元的划分 | 第23页 |
3.4.2 风险受体的确定 | 第23-24页 |
3.4.3 生态风险终点的确定 | 第24页 |
3.4.4 风险的测度 | 第24-31页 |
3.4.5 综合生态风险值 | 第31-32页 |
4.结果分析 | 第32-54页 |
4.1 景观结构分析 | 第32-44页 |
4.1.1 景观斑块特征分析 | 第38-41页 |
4.1.2 景观基质判别与分析 | 第41-42页 |
4.1.3 景观廊道特征分析 | 第42-44页 |
4.2 景观异质性分析 | 第44-46页 |
4.3 生态风险评价分析 | 第46-49页 |
4.3.1 风险源、风险受体、生态终点分析 | 第46页 |
4.3.2 风险特征化分析 | 第46-48页 |
4.3.3 生态风险值分析 | 第48-49页 |
4.4 综合生态风险评价 | 第49-51页 |
4.5 生态风险管理 | 第51-54页 |
5.结论与展望 | 第54-57页 |
5.1 结论 | 第54-55页 |
5.2 讨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作者简介 | 第62-63页 |
导师简介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