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20页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三)研究评述 | 第17页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7-18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四、江苏C乡基本概况 | 第18页 |
五、问卷回收情况 | 第18-20页 |
第一章 政府公信力基本理论概述 | 第20-30页 |
一、政府公信力的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一)社会契约理论 | 第20-22页 |
(二)委托代理理论 | 第22-23页 |
(三)责任政府理论 | 第23-24页 |
(四)有限政府理论 | 第24-25页 |
二、乡镇政府公信力的概念及特征 | 第25-28页 |
(一)乡镇政府的概念 | 第25页 |
(二)乡镇政府公信力的概念 | 第25-27页 |
(三)乡镇政府公信力的特征 | 第27-28页 |
三、乡镇政府公信力的测评标准 | 第28-30页 |
(一)依法行政 | 第28页 |
(二)民主建设 | 第28页 |
(三)服务质量 | 第28-29页 |
(四)公共政策 | 第29页 |
(五)公务员素质 | 第29-30页 |
第二章 乡镇政府公信力实证分析 | 第30-44页 |
一、乡镇政府公信力状况:村民对乡镇政府的满意度较低,村干部对乡镇政府的满意度较高 | 第30-39页 |
(一)依法行政满意度情况 | 第30-32页 |
(二)民主建设满意度情况 | 第32-34页 |
(三)服务质量满意度情况 | 第34-36页 |
(四)公共政策满意度情况 | 第36-38页 |
(五)公务员素质满意度情况 | 第38-39页 |
二、村民、村干部的满意度评价差异分析 | 第39-41页 |
(一)村民方面 | 第39-40页 |
(二)村干部方面 | 第40-41页 |
三、乡镇政府公信力不足的不良影响 | 第41-44页 |
(一)影响乡镇政府合法性 | 第41页 |
(二)增加乡镇政府行政成本 | 第41-42页 |
(三)不利于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 第42页 |
(四)不利于社会稳定 | 第42页 |
(五)不利于乡镇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 第42-44页 |
第三章 我国乡镇政府公信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 第44-54页 |
一、公务员和乡镇居民素质层面的欠缺 | 第44-46页 |
(一)部分公务员缺乏责任意识和信用意识,懒政怠政 | 第44-45页 |
(二)乡镇居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守法意识不强 | 第45-46页 |
二、压力型体制影响乡镇政府决策 | 第46-49页 |
(一)压力型体制导致乡镇政策偏离民众需求目标 | 第46-48页 |
(二)压力型体制导致政策缺乏民主性和公平性 | 第48-49页 |
三、乡镇政府财政困难制约了服务职能的发挥 | 第49-50页 |
四、乡镇政府施政过程缺乏强有力的监督 | 第50-52页 |
(一)缺少同级的有力监督 | 第50-51页 |
(二)缺少上级的有力监督 | 第51页 |
(三)缺少社会的有力监督 | 第51-52页 |
五、乡镇民主建设存在明显不足 | 第52-54页 |
(一)民众参与渠道不通畅 | 第52页 |
(二)网络舆情回应不及时 | 第52-53页 |
(三)村民自治组织发展不充分 | 第53-54页 |
第四章 提升乡镇政府公信力的主要路径 | 第54-63页 |
一、加强乡镇公务员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村民素质 | 第54-56页 |
(一)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 | 第54-55页 |
(二)乡镇政府应努力提升村民素质 | 第55-56页 |
二、转变压力型体制,促进公共政策的科学化 | 第56-58页 |
(一)转变乡镇压力型体制 | 第56-57页 |
(二)完善对乡镇政府的考核机制 | 第57-58页 |
(三)科学制定公共政策 | 第58页 |
三、增强乡镇政府财力,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 第58-59页 |
四、完善监督体系,推进政府依法行政 | 第59-60页 |
(一)加强乡镇党委和人大监督 | 第59页 |
(二)加强县级政府监督 | 第59-60页 |
(三)完善政务信息公开,加强社会监督 | 第60页 |
五、加强乡镇民主建设,实现政府与民众的良性互动 | 第60-63页 |
(一)拓宽民意反映渠道 | 第60-61页 |
(二)重视网络舆情对公信力的影响 | 第61-62页 |
(三)完善村民自治功能,保障民众的民主参与 | 第62-63页 |
结语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附录 | 第69-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