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5页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9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一)有关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相关理论的研究 | 第10-11页 |
(二)有关环境公平、可持续发展、尊重自然的环境伦理思想研究 | 第11-13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3页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13页 |
(二)案例分析法 | 第13页 |
四、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五、论文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经济转型与环境伦理 | 第15-25页 |
一、经济转型与环境伦理的关系 | 第15-16页 |
(一)经济转型需要环境伦理的约束 | 第15页 |
(二)环境伦理作用的发挥需要经济转型的支撑 | 第15-16页 |
二、经济转型对环境带来的冲击 | 第16-20页 |
(一)经济的市场化转型对环境的冲击 | 第16-17页 |
(二)经济的工业化转型对环境的冲击 | 第17-18页 |
(三)经济的社会化转型对环境的冲击 | 第18页 |
(四)经济的价值观转型对环境的冲击 | 第18-20页 |
二、环境伦理的基本要求 | 第20-25页 |
(一)环境公平的伦理观 | 第20-22页 |
(二)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观 | 第22-23页 |
(三)尊重自然的伦理观 | 第23-25页 |
第二章 欠发达地区突出的环境伦理问题 | 第25-39页 |
一、产业技术承接带来的环境伦理问题 | 第25-29页 |
(一)话语权失衡变产业承接为污染承接 | 第26-27页 |
(二)环境公正标准的畸变侵犯环境利益 | 第27页 |
(三)承诺的虚假性难以维持生态价值 | 第27-28页 |
(四)产业模式趋同严重浪费环境资源 | 第28-29页 |
二、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的环境伦理问题 | 第29-33页 |
(一)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系统失衡 | 第30-31页 |
(二)无序开发冲击旅游生态价值 | 第31-32页 |
(三)低质开发酿造生态安全危机 | 第32-33页 |
(四)重复开发丧失旅游资源优势 | 第33页 |
三、新城镇建设中的环境伦理问题 | 第33-39页 |
(一)冒进式扩张浪费污染大量耕地 | 第34-35页 |
(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兴办小产业 | 第35-36页 |
(三)弱势群体的环境权益受到侵害 | 第36-37页 |
(四)规划建设造成自然生态的破坏 | 第37-39页 |
第三章 欠发达地区环境伦理问题的原因剖析 | 第39-46页 |
一、欠发达地区环境伦理问题是价值取向偏颇的现实衍生 | 第39-41页 |
(一)观念陷入误区,无视规律 | 第39页 |
(二)经济生态对立,认识脱节 | 第39-40页 |
(三)漠视多重价值,资源缩水 | 第40-41页 |
二、欠发达地区环境伦理问题是环境行为失范的必然结果 | 第41-43页 |
(一)主观约束,社会矛盾突出 | 第41页 |
(二)利己为主,环境正义难求 | 第41-42页 |
(三)过度消费,享乐主义盛行 | 第42-43页 |
三、欠发达地区环境伦理问题与他律机制缺失有着直接关系 | 第43-46页 |
(一)企业化恶性竞争导致政府角色错位 | 第43-44页 |
(二)制度设计不完善导致政府监管不力 | 第44页 |
(三)奖惩机制不健全导致公众参与薄弱 | 第44-46页 |
第四章 欠发达地区环境伦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 第46-57页 |
一、欠发达地区环境伦理的教育引导 | 第46-48页 |
(一)尊重规律,确立新的环境价值观 | 第46-47页 |
(二)纠正观念,开拓新的环境人生观 | 第47-48页 |
(三)明确责任,培育新的环境道德观 | 第48页 |
二、欠发达地区环境伦理的制度建设 | 第48-51页 |
(一)变空洞的“应当”为可操作的“制度” | 第49-50页 |
(二)将环境伦理纳入到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中 | 第50页 |
(三)强化和硬化环境伦理制度的实现机制 | 第50-51页 |
三、环境伦理在欠发达地区经济转型时期的融入路径 | 第51-57页 |
(一)把“环境伦理”融入经济建设的“绿色化”活动中 | 第52页 |
(二)把“环境伦理”融入政治建设的决策推动中 | 第52-53页 |
(三)把“环境伦理”融入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中 | 第53-54页 |
(四)把“环境伦理”融入社会建设的民生保障中 | 第54-55页 |
(五)把“环境伦理”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诉求中 | 第55-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