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7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二、选题的依据 | 第10页 |
三、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四、研究内容 | 第11-15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六、理论创新和存在不足 | 第16-17页 |
第一章 新生代农民工家庭社会变迁 | 第17-27页 |
第一节 新生代农民工的代际变迁 | 第17-21页 |
一、第一代农民工群体的形成与特征分析 | 第17-18页 |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出现和特征分析 | 第18-19页 |
三、农民工的代际差异比较 | 第19-21页 |
第二节 新生代农民工的家庭变迁 | 第21-24页 |
一、新生代农民工家庭产生的社会背景 | 第21-22页 |
二、传统农村家庭的特征分析 | 第22-23页 |
三、新生代农民工家庭的功能变化 | 第23-24页 |
第三节 新生代农民工家庭成员关系变迁 | 第24-27页 |
一、以祖辈为主的留守家庭 | 第24-25页 |
二、以母子关系为主的家庭 | 第25页 |
三、以留守老人为主的空巢家庭 | 第25页 |
四、以就业地居住的完整家庭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新生代农民工家庭道德教育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7-34页 |
第一节 新生代农民工家庭变化对家庭道德教育产生的影响 | 第27-29页 |
一、新生代农民工家庭结构逐渐松散,成员间感情淡化 | 第27-28页 |
二、新生代农民工家庭观念逐渐淡化,成员间沟通减少 | 第28页 |
三、新生代农民工家庭功能逐步分化,道德教育功能弱化 | 第28-29页 |
第二节 新生代农民工家庭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9-31页 |
一、新生代农民工家庭道德教育理念存在偏差 | 第30页 |
二、新生代农民工家庭道德教育内容落后 | 第30页 |
三、新生代农民工家庭道德教育方法单一 | 第30-31页 |
第三节 新生代农民工家庭道德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1-34页 |
一、社会环境中道德教育缺失 | 第31页 |
二、教育过程中功利思想干扰 | 第31-32页 |
三、道德教育中家庭环境的不稳定 | 第32-33页 |
四、家庭教育者自身素质偏低 | 第33-34页 |
第三章 中外家庭道德教育对新生代农民工家庭道德教育的启示 | 第34-46页 |
第一节 中国传统家庭道德教育目的、内容和手段 | 第34-40页 |
一、中国传统家庭道德教育目标 | 第34-36页 |
二、中国传统家庭道德教育内容 | 第36-37页 |
三、中国传统家庭道德教育方法 | 第37-40页 |
第二节 西方家庭道德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手段 | 第40-42页 |
一、西方家庭道德教育目的 | 第40页 |
二、西方家庭道德教育内容 | 第40-41页 |
三、西方家庭道德教育手段 | 第41-42页 |
第三节 中外家庭道德教育的有关启示 | 第42-46页 |
一、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保持传统家庭美德 | 第42-44页 |
二、借鉴西方文化优势,建立现代家庭成员关系 | 第44-45页 |
三、正确对待我国家庭道德教育中的不足 | 第45页 |
四、吸取西方家庭道德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 第45-46页 |
第四章 新生代农民工家庭道德教育提升路径 | 第46-56页 |
第一节 转变家庭道德教育观念 | 第46-48页 |
一、认识到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 第46-47页 |
二、明确家庭道德教育的目的 | 第47-48页 |
第二节 优化家庭道德教育内容 | 第48-50页 |
一、普及道德教育基本理念 | 第48-49页 |
二、完善适应社会发展的家庭道德教育内容 | 第49-50页 |
第三节 改进家庭道德教育方法 | 第50-52页 |
一、提升施教者素质 | 第50-51页 |
二、采用开放教育法 | 第51页 |
三、注重身教示范法 | 第51-52页 |
四、把握严慈相济法 | 第52页 |
第四节 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 第52-54页 |
一、政府政策支持 | 第52-53页 |
二、加强社区建设 | 第53-54页 |
三、学校教育的指导和合作 | 第54页 |
四、充分利用大众传媒 | 第54页 |
第五节 营造和谐家庭德育环境 | 第54-56页 |
一、注重家庭内部环境塑造 | 第54-55页 |
二、建立和谐民主的亲子关系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