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法电凝并脱除燃煤细颗粒物过程的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课题的来源及背景 | 第9-11页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2-1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 第17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2章 数值计算方法与基础理论分析 | 第19-34页 |
2.1 湍流模型 | 第19-25页 |
2.2 流场与颗粒运动模型 | 第25-30页 |
2.2.1 流场的计算 | 第25页 |
2.2.2 颗粒运动模型 | 第25-29页 |
2.2.3 静电力的导入 | 第29-30页 |
2.3 边界条件 | 第30-31页 |
2.3.1 流体域边界条件 | 第30-31页 |
2.3.2 离散相边界条件 | 第31页 |
2.4 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31-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3章 荷电液滴脱除颗粒物的效率分析 | 第34-44页 |
3.1 流场的情况 | 第34-35页 |
3.2 拟合单荷电液滴脱除颗粒物效率 | 第35-37页 |
3.3 数值模拟湿法电凝并过程的效率分析 | 第37-39页 |
3.4 湿法电凝并脱除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39-43页 |
3.4.1 电晕荷电电压对脱除效率的影响 | 第39-40页 |
3.4.2 感应荷电电压对脱除效率的影响 | 第40-42页 |
3.4.3 气流速度对脱除效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实验研究及模型验证 | 第44-57页 |
4.1 湿法电凝并实验系统 | 第44-48页 |
4.1.1 实验台整体介绍 | 第44-45页 |
4.1.2 气路调节控制系统 | 第45页 |
4.1.3 颗粒物给粉装置 | 第45-46页 |
4.1.4 颗粒及液滴荷电装置 | 第46-47页 |
4.1.5 水路调节控制系统 | 第47-48页 |
4.2 实验台调试及前期测试 | 第48-51页 |
4.2.1 颗粒物粒度分布 | 第48-49页 |
4.2.2 给粉浓度及稳定性测试 | 第49页 |
4.2.3 气流量稳定性测试 | 第49-50页 |
4.2.4 电晕、感应荷电高压电源测试 | 第50-51页 |
4.2.5 液滴荷质比测量 | 第51页 |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1-53页 |
4.3.1 双极性荷电对脱除效率的影响 | 第51-52页 |
4.3.2 颗粒物浓度对脱除效率的影响 | 第52-53页 |
4.4 群荷电液滴脱除颗粒物效率的计算 | 第53-55页 |
4.5 模型验证 | 第55-5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