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5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天然水体中的有机微污染物 | 第10-11页 |
1.1.2 天然水体中的碘及碘代消毒副产物 | 第11-12页 |
1.2 高级氧化技术概述 | 第12-22页 |
1.2.1 基于自由基的高级氧化技术 | 第12-20页 |
1.2.2 新型的非自由基体系的高级氧化技术 | 第20-22页 |
1.3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5页 |
1.3.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2-23页 |
1.3.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3.3 技术路线图 | 第24-25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5-32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5-27页 |
2.1.1 主要实验药品及试剂配制 | 第25-27页 |
2.1.2 主要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27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7-29页 |
2.2.1 PDS/CuO氧化Iˉ动力学实验 | 第27-28页 |
2.2.2 PDS/CuO降解取代酚及有机微污染物效能实验 | 第28-29页 |
2.2.3 PMS/Co~(2+)降解取代酚效能实验 | 第29页 |
2.3 分析方法 | 第29-32页 |
2.3.1 氧化剂浓度测定 | 第29-30页 |
2.3.2 碘离子与碘酸盐浓度测定 | 第30页 |
2.3.3 次碘酸浓度测定 | 第30-31页 |
2.3.4 有机物浓度的测定 | 第31-32页 |
第3章 PDS/CuO氧化Iˉ动力学研究 | 第32-51页 |
3.1 CuO-PDS-Iˉ体系中含碘物质种类演化 | 第32-37页 |
3.1.1 PDS/CuO体系氧化碘离子 | 第32-34页 |
3.1.2 PDS/CuO体系氧化次碘酸 | 第34-36页 |
3.1.3 CuO对于各含碘物质的吸附性 | 第36-37页 |
3.2 PDS/CuO体系对碘离子的氧化作用规律 | 第37-44页 |
3.2.1 氧化剂投加量的影响 | 第38-40页 |
3.2.2 催化剂投加量的影响 | 第40-42页 |
3.2.3 溶液pH的影响 | 第42-44页 |
3.3 PDS/CuO与Iˉ反应级数 | 第44-46页 |
3.4 天然有机物存在下Iˉ的转化 | 第46-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4章 PDS/CuO体系与自由基体系降解取代酚效能对比研究 | 第51-61页 |
4.1 PDS/CuO体系与PMS/Co~(2+)体系氧化降解苯酚或甲基酚效能对比 | 第51-53页 |
4.2 PDS/CuO体系与PMS/Co~(2+)体系氧化降解氯酚效能对比 | 第53-55页 |
4.3 PDS/CuO体系与PMS/Co~(2+)体系氧化降解溴酚效能对比 | 第55-56页 |
4.4 PDS/CuO体系与PMS/Co~(2+)体系氧化降解硝基酚效能对比 | 第56-58页 |
4.5 溶液pH值对PDS/CuO体系氧化降解3-溴酚效能的影响 | 第58-5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5章 PDS/CuO体系氧化降解几种新型有机微污染物的效能对比 | 第61-67页 |
5.1 PDS/CuO体系降解双键类有机物卡马西平和糠醇的效能 | 第61-64页 |
5.2 PDS/CuO体系降解芳香酚类有机物扑热息痛的效能 | 第64-65页 |
5.3 PDS/CuO体系降解磺胺类有机物新诺明的效能 | 第65-6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结论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