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8-14页 |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 1.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1.2.1 国外冻结温度场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1.2.2 国内冻结温度场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13-14页 | 
| 2 冻结温度场基本理论 | 第14-20页 | 
| 2.1 冻结温度场概述 | 第14-15页 | 
| 2.2 冻结温度场导热微分方程 | 第15-17页 | 
| 2.3 开挖前冻结井筒温度场方程 | 第17-18页 | 
| 2.4 开挖后冻结井筒温度场方程 | 第18页 | 
| 2.5 在水化热作用下的冻结井筒温度场方程 | 第18-19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 3 白垩系深厚富水砂岩层冻结壁温度场数值模拟 | 第20-40页 | 
| 3.1 ANSYS热分析的基本理论 | 第20页 | 
| 3.2 ANSYS热分析所涉及的问题 | 第20-23页 | 
| 3.2.1 水冰相变(Sterfan)问题 | 第20-22页 | 
| 3.2.2 混凝土水化热问题 | 第22-23页 | 
| 3.3 单管冻结下冻结壁温度场数值模拟 | 第23-28页 | 
| 3.3.1 基本假设 | 第23页 | 
| 3.3.2 几何模型与有限元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23-24页 | 
| 3.3.3 约束与边界条件 | 第24-25页 | 
| 3.3.4 ANSYS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25-28页 | 
| 3.4 多管冻结下开挖前冻结壁温度场数值模拟 | 第28-32页 | 
| 3.4.1 几何模型与有限元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28-29页 | 
| 3.4.2 ANSYS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29-32页 | 
| 3.5 多管冻结下开挖后“两壁”温度场数值模拟 | 第32-38页 | 
| 3.5.1 模型的基本假设 | 第33页 | 
| 3.5.2 模型的建立 | 第33-34页 | 
| 3.5.3 边界条件与约束 | 第34页 | 
| 3.5.4 ANSYS数值模拟方案 | 第34页 | 
| 3.5.5 ANSYS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34-38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 4 白垩系深厚富水砂岩层冻结壁温度场实测研究 | 第40-59页 | 
| 4.1 工程概况与地质状况 | 第40-42页 | 
| 4.1.1 工程概况 | 第40-41页 | 
| 4.1.2 地质状况 | 第41页 | 
| 4.1.3 白垩系地层的岩性特征 | 第41-42页 | 
| 4.2 冻结过程中盐水温度的监测 | 第42-43页 | 
| 4.3 开挖前测温孔温度的监测 | 第43-52页 | 
| 4.3.1 开挖前不同测温孔在同一岩层的温度变化特性 | 第44-47页 | 
| 4.3.2 开挖前同一测温孔、不同岩层的温度变化特性 | 第47-49页 | 
| 4.3.3 冻结壁厚度与平均温度的计算 | 第49-50页 | 
| 4.3.4 冻结壁随径向距离沿主、界面的温度变化规律 | 第50-52页 | 
| 4.4 开挖后受水化热影响阶段“两壁”温度的监测 | 第52-57页 | 
| 4.4.1 不同岩层中外井壁温度监测数据分析 | 第52-54页 | 
| 4.4.2 不同岩层中冻结壁温度监测数据分析 | 第54-57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 5 数值模拟温度值和工程实测温度值的比较 | 第59-64页 | 
| 5.1 开挖前模拟温度值和实测温度值的比较分析 | 第59-60页 | 
| 5.2 开挖后模拟温度值与实温度测值的比较分析 | 第60-63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 6.1 结论 | 第64-65页 | 
| 6.2 展望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