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9-16页 |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页 | 
| 1.2 国内外关于复合顶板的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 1.2.1 复合顶板变形规律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1.2.2 复合顶板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 2 煤巷复合顶板的变形破坏分析 | 第16-33页 | 
| 2.1 煤巷复合顶板的特征 | 第16-17页 | 
| 2.2 复合顶板巷道围岩破坏类型 | 第17-20页 | 
| 2.2.1 挠曲离层破坏 | 第17-18页 | 
| 2.2.2 剪切破坏 | 第18-19页 | 
| 2.2.3 拉断破坏 | 第19页 | 
| 2.2.4 挤压流动破坏 | 第19-20页 | 
| 2.3 巷道复合顶板的离层分析 | 第20-22页 | 
| 2.3.1 复合顶板层间弯曲离层条件 | 第21页 | 
| 2.3.2 复合顶板层间剪切错动变形条件 | 第21-22页 | 
| 2.4 煤巷复合顶板无支护下力学状态分析 | 第22-32页 | 
| 2.4.1 煤巷复合顶板在垂直荷载作用下的力学状态分析 | 第22-29页 | 
| 2.4.2 煤巷复合顶板在水平荷载和垂直荷载共同作用下的力学状态分析 | 第29-32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3 巷道围岩控制研究 | 第33-48页 | 
| 3.1 复合顶板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原则 | 第33-34页 | 
| 3.2 巷道支护结构建立 | 第34-37页 | 
| 3.2.1 各种支护结构的作用 | 第34-37页 | 
| 3.2.2 巷道支护结构的建立 | 第37页 | 
| 3.3 巷道支护结构力学分析 | 第37-45页 | 
| 3.3.1 巷道支护结构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37-38页 | 
| 3.3.2 巷道支护结构的力学分析 | 第38-45页 | 
| 3.4 巷道支护参数设计 | 第45-47页 | 
| 3.4.1 巷道顶板锚索长度的确定 | 第45页 | 
| 3.4.2 巷道顶板锚索间排距的确定 | 第45-46页 | 
| 3.4.3 巷道顶板锚杆长度的确定 | 第46页 | 
| 3.4.4 巷道顶板锚杆间排距的确定 | 第46页 | 
| 3.4.5 巷道帮部锚杆长度的确定 | 第46-47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4 复合顶板支护效果数值模拟研究 | 第48-57页 | 
| 4.1 数值模拟模型建立 | 第48-50页 | 
| 4.2 无支护下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50-51页 | 
| 4.3 顶帮锚杆支护下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51-52页 | 
| 4.4 锚索—锚杆支护下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52-53页 | 
| 4.5 三种支护方案效果对比 | 第53-55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 5 工程应用研究 | 第57-64页 | 
| 5.1 工程概况 | 第57页 | 
| 5.2 巷道支护参数的计算 | 第57-60页 | 
| 5.2.1 巷道顶板自稳隐形拱方程计算 | 第57-58页 | 
| 5.2.2 巷道顶板锚索参数计算 | 第58页 | 
| 5.2.3 巷道顶板锚杆参数计算 | 第58-59页 | 
| 5.2.4 巷道帮部锚杆参数计算 | 第59-60页 | 
| 5.3 工程监测与稳定性评价 | 第60-63页 | 
| 5.3.1 监测目的及意义 | 第60页 | 
| 5.3.2 本次主要监测项目 | 第60-61页 | 
| 5.3.3 测站布置 | 第61页 | 
| 5.3.4 巷道稳定性分析 | 第61-63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4-65页 | 
| 6.1 结论 | 第64页 | 
| 6.2 展望 | 第64-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 附录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