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功率单相交错APFC的研究与实现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4-20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1.2 单相功率因数校正器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20页 |
2 单相交错APFC工作原理及控制方法 | 第20-38页 |
2.1 APFC本质 | 第20-22页 |
2.2 单相交错APFC结构及原理 | 第22-24页 |
2.2.1 单相交错APFC结构 | 第22-23页 |
2.2.2 单相交错APFC工作原理 | 第23-24页 |
2.3 电感电流合成方法 | 第24-28页 |
2.3.1 电流互感器法 | 第24-25页 |
2.3.2 线性预测法 | 第25-27页 |
2.3.3 平均电流法 | 第27页 |
2.3.4 斜率推算法 | 第27-28页 |
2.4 电感纹波电流分析 | 第28-36页 |
2.4.1 升压电感合成电流纹波零点 | 第28-29页 |
2.4.2 升压电感合成电流纹波极值 | 第29-31页 |
2.4.3 等效开关频率和等效占空比 | 第31-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3 大功率模拟交错APFC设计 | 第38-58页 |
3.1 模拟控制器FAN9672控制原理 | 第38-39页 |
3.2 基于FAN9672交错APFC设计规格 | 第39-40页 |
3.3 交错APFC功率电路设计 | 第40-46页 |
3.3.1 输入额定功率和输出电流 | 第40-41页 |
3.3.2 APFC升压电感选型 | 第41-42页 |
3.3.3 APFC输出电容选型 | 第42-45页 |
3.3.4 分流电阻选型 | 第45页 |
3.3.5 散热器选型 | 第45页 |
3.3.6 功率开关管选型 | 第45-46页 |
3.3.7 快恢复二极管选型 | 第46页 |
3.4 交错APFC控制电路设计 | 第46-55页 |
3.4.1 频率设置 | 第47页 |
3.4.2 VIN范围和RIAC设置 | 第47-48页 |
3.4.3 输出感测和PVO设置 | 第48-50页 |
3.4.4 APFC电流环设计 | 第50-51页 |
3.4.5 APFC电压环路设计 | 第51-53页 |
3.4.6 软启动时间设计 | 第53页 |
3.4.7 RLPK设置 | 第53-54页 |
3.4.8 低压保护设计 | 第54页 |
3.4.9 输入电流钳位设计 | 第54-55页 |
3.4.10 峰值限流设置 | 第55页 |
3.4.11 其他引脚介绍 | 第55页 |
3.5 开关电源设计 | 第55-56页 |
3.6 驱动电路设计 | 第56-57页 |
3.7 EMI滤波电路设计 | 第57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4 大功率两级交错APFC仿真分析 | 第58-66页 |
4.1 CCM工作模式两级交错APFC仿真分析 | 第58-61页 |
4.1.1 交错CCM模式APFC工作原理 | 第58-59页 |
4.1.2 仿真分析 | 第59-61页 |
4.2 CRM工作模式两级交错APFC仿真分析 | 第61-65页 |
4.2.1 交错CRM模式APFC工作原理 | 第61-62页 |
4.2.2 交错CRMAPFC同步技术 | 第62-64页 |
4.2.3 仿真分析 | 第64-6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5 大功率两级交错APFC实验研究 | 第66-80页 |
5.1 大功率两级交错APFC原理图和PCB绘制 | 第66-68页 |
5.2 大功率两级交错APFC电路实验结果 | 第68-76页 |
5.3 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 第76-78页 |
5.3.1 驱动脉冲丢失 | 第76-77页 |
5.3.2 输入电流限流保护 | 第77-78页 |
5.3.3 两路电感电流不平衡 | 第7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80-82页 |
6.1 总结 | 第80页 |
6.2 展望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附录 | 第88-92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