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9-15页 |
|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应用现状与研究动向 | 第10-13页 |
| ·质量机能展开(QFD)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并行工程(CE)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本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13页 |
| ·论文基本结构 | 第13-15页 |
| 第2章 产品创新设计的过程 | 第15-20页 |
| ·传统产品创新设计过程研究 | 第15-16页 |
| ·产品创新设计过程建模方法研究 | 第16-17页 |
| ·产品系统设计的基础 | 第17-18页 |
| ·现代创新理论体系 | 第18-1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 第3章 质量机能展开(QFD)的方法和过程 | 第20-24页 |
| ·质量机能展开(QFD)的基本原理 | 第20-21页 |
| ·QFD的基本概念 | 第20页 |
| ·QFD的基本概念模型 | 第20-21页 |
| ·QFD的质量屋(HOQ)的构建 | 第21-22页 |
| ·质量屋的基本定义 | 第21页 |
| ·质量屋的的构建过程 | 第21-22页 |
| ·QFD的具体应用存在的问题 | 第22-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第4章 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 | 第24-29页 |
| ·TRIZ的概念 | 第24页 |
| ·TRIZ冲突及冲突解决原理 | 第24-27页 |
| ·TRIZ在产品创新设计中存在的不足 | 第27-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第5章 并行工程(CE)的产品开发过程 | 第29-34页 |
| ·并行工程的概述 | 第29-30页 |
| ·并行工程在产品创新设计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 第30-32页 |
| ·成功实施并行工程依赖环境 | 第32-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6章 基于QFD、TRIZ和CE构建Q-T-C产品创新模型 | 第34-44页 |
| ·QFD、TRIZ与CE在产品创新设计中互补性分析 | 第34-37页 |
| ·CE与QFD互补性分析 | 第34-35页 |
| ·CE与TRIZ互补性分析 | 第35-36页 |
| ·QFD与TRIZ互补性分析 | 第36-37页 |
| ·QFD、TRIZ和CE互补性分析 | 第37页 |
| ·构建Q-T-C产品创新模型 | 第37-40页 |
| ·QTC模型的阶段模型分析 | 第40-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7章 Q-T-C产品创新模型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应用 | 第44-55页 |
| ·江西万申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多功能自动装盒机的开发过程 | 第45-48页 |
| ·项目简况 | 第45-46页 |
| ·江西万申机械有限公司现有能力 | 第46-48页 |
| ·多功能自动装盒机目前的开发过程 | 第48页 |
| ·QTC模型在HDZ—150型多功能自动装盒机创新开发设计中运用 | 第48-54页 |
| ·基于QTC产品创新模型对HDZ—100型自动装盒机分析 | 第49-51页 |
| ·基于QTC产品创新模型设计的HDZ—150型自动装盒机 | 第51-54页 |
| ·完善Q-T-C产品创新模型 | 第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结语与展望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