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选题的依据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岩盐水溶开采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盐类溶腔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6-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3.3 研究的范围 | 第18-20页 |
1.4 完成工作量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环境 | 第22-38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2-23页 |
2.1.1 研究区交通位置及经济概况 | 第22页 |
2.1.2 盐矿周边建筑物情况 | 第22-23页 |
2.2 区域地质环境背景 | 第23-32页 |
2.2.1 区域大地构造环境 | 第23-24页 |
2.2.2 区域地层岩性 | 第24-27页 |
2.2.3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 第27-29页 |
2.2.4 区域地壳稳定性地质背景 | 第29-32页 |
2.3 区域水文地质 | 第32-37页 |
2.3.1 地形地貌 | 第33页 |
2.3.2 地表水系 | 第33页 |
2.3.3 盆地地质构造与水文地质 | 第33-35页 |
2.3.4 含水层、隔水层 | 第35-36页 |
2.3.5 地下水补给、径流及排泄条件 | 第36-37页 |
2.4 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 | 第38-66页 |
3.1 地形地貌及气候条件 | 第38-39页 |
3.2 地质构造 | 第39-47页 |
3.2.1 总体概况 | 第39-40页 |
3.2.2 节理发育特征及构造解析 | 第40-47页 |
3.2.3 小结 | 第47页 |
3.3 工程地质岩组 | 第47-58页 |
3.3.1 岩体力学特性 | 第48-52页 |
3.3.2 工程地质岩组的划分 | 第52-54页 |
3.3.3 盐矿层上段石膏岩层 | 第54-57页 |
3.3.4 淋滤带及软弱夹层 | 第57-58页 |
3.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58-65页 |
3.4.1 含、隔水层及其确定依据、稳定性、分布特征 | 第58-63页 |
3.4.2 地下水动态特征 | 第63页 |
3.4.3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及排泄条件 | 第63-64页 |
3.4.4 小结 | 第64-65页 |
3.5 地表变形监测情况 | 第65页 |
3.6 小结 | 第65-66页 |
第四章 溶腔形态可控性研究及溶腔顶板稳定性理论计算 | 第66-84页 |
4.1 岩盐溶解机理及溶腔可控性分析 | 第66-76页 |
4.1.1 溶腔岩盐溶解的规律研究 | 第66-70页 |
4.1.2 盐岩溶腔形态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发展变化规律 | 第70-75页 |
4.1.3 溶腔形态影响因素及可控性分析 | 第75-76页 |
4.2 影响溶腔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 第76-77页 |
4.3 溶腔顶板稳定性理论计算 | 第77-83页 |
4.3.1 地下硐室顶板稳定性理论计算方法及适用条件 | 第77-80页 |
4.3.2 昆明盐矿顶板稳定性分析选用的计算公式 | 第80-83页 |
4.3.3 顶板稳定性理论计算结论 | 第83页 |
4.4 小结 | 第83-84页 |
第五章 溶腔顶板稳定性模拟计算 | 第84-108页 |
5.1 软件简介 | 第84页 |
5.2 基本原理 | 第84-85页 |
5.3 溶腔稳定性分析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85-92页 |
5.3.1 物理模型 | 第85-91页 |
5.3.2 边界条件 | 第91-92页 |
5.3.3 模型计算参数 | 第92页 |
5.4 不同扩溶规模溶腔稳定性分析 | 第92-104页 |
5.4.1 位移和应力及其变化规律 | 第92-98页 |
5.4.2 塑性应变及其变化规律 | 第98-100页 |
5.4.3 地表移动盆地影响范围的圈定 | 第100-104页 |
5.5 矿柱稳定性分析 | 第104页 |
5.6 溶腔扩容开采可行性分析 | 第104页 |
5.7 溶腔全面连通引发地表塌陷范围分析 | 第104-106页 |
5.8 小结 | 第106-10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08-112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08-110页 |
6.2 主要建议 | 第110-112页 |
致谢 | 第112-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18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