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38断块精细油藏描述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课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 | 第13-14页 |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2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3-14页 |
1.4 本文的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5-21页 |
2.1 油藏构造概况 | 第15-16页 |
2.2 流体特征 | 第16-17页 |
2.2.1 原油性质 | 第16页 |
2.2.2 地层水性质 | 第16-17页 |
2.3 地层特征 | 第17-20页 |
2.3.1 区域地层发育特征 | 第17-18页 |
2.3.2 地层对比与划分情况 | 第18-2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3章 储层沉积微相研究 | 第21-35页 |
3.1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1页 |
3.2 区域沉积背景 | 第21-23页 |
3.2.1 阿尔善组古沉积环境 | 第21-22页 |
3.2.2 古物源分析 | 第22页 |
3.2.3 古沉积体系及古水流方向 | 第22-23页 |
3.3 沉积微相标志 | 第23-31页 |
3.3.1 岩石学标志 | 第23-25页 |
3.3.2 沉积学标志 | 第25-27页 |
3.3.3 古生物标志 | 第27-28页 |
3.3.4 测井相标志 | 第28-31页 |
3.4 沉积微相类型及分布特征 | 第31-34页 |
3.4.1 沉积微相类型 | 第31-32页 |
3.4.2 沉积微相分布特征 | 第32-3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储层基本特征研究 | 第35-53页 |
4.1 储层物性特征分析 | 第35-42页 |
4.1.1 取芯井岩石物性特征 | 第35-36页 |
4.1.2 储层孔隙结构分布特征 | 第36-38页 |
4.1.3 砂体及油砂体物性特征 | 第38-42页 |
4.2 油藏分布特征及储量计算 | 第42-51页 |
4.2.1 油藏分布特征 | 第42-47页 |
4.2.2 储量计算及评价 | 第47-5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5章 储层三维地质建模 | 第53-68页 |
5.1 建模思路及原则 | 第53页 |
5.1.1 建模思路 | 第53页 |
5.1.2 建模原则 | 第53页 |
5.2 随机模拟方法的选择 | 第53-55页 |
5.2.1 随机模拟方法的分类 | 第53-54页 |
5.2.2 优选随机模拟方法 | 第54-55页 |
5.3 基础数据准备 | 第55页 |
5.4 储层构造模型的建立 | 第55-60页 |
5.4.1 断层模型 | 第56页 |
5.4.2 三维网格化 | 第56-57页 |
5.4.3 小层构造建模 | 第57-59页 |
5.4.4 建立几何构造模型 | 第59-60页 |
5.5 储层属性模型的建立 | 第60-67页 |
5.5.1 层细分模型 | 第60页 |
5.5.2 岩相模型的建立 | 第60-64页 |
5.5.3 属性模型的建立 | 第64-6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6章 油藏潜力分析及建议 | 第68-76页 |
6.1 油藏潜力分析 | 第68-70页 |
6.1.1 剩余可采储量 | 第68页 |
6.1.2 未动用油层的潜力 | 第68-70页 |
6.2 提高挖潜能力建议方案 | 第70-75页 |
6.2.1 完善注采关系 | 第70-71页 |
6.2.2 钻新井提高油层控制程度 | 第71-75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结论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作者简介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