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1 微视频在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 第13页 |
1.1.2 目前微课程研究的局限 | 第13-14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2.1 微课程实验研究的目的 | 第14页 |
1.2.2 微课程实验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3.1 实验法 | 第15页 |
1.3.2 问卷调查法 | 第15-16页 |
1.3.3 访谈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7-21页 |
2.1 国外微课程实验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2.1.1 国外微课程发展历程 | 第17页 |
2.1.2 国外微课程研究成果 | 第17-18页 |
2.1.3 国外微课程研究评述 | 第18-19页 |
2.2 国内微课程实验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2.2.1 国内微课程发展历程 | 第19页 |
2.2.2 国内微课程研究成果 | 第19-20页 |
2.2.3 国内微课程研究评述 | 第20-21页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3.1 微课程的内涵与特征 | 第21-22页 |
3.2 微课程的发展历程 | 第22-23页 |
3.3 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概念 | 第23页 |
3.4 微课程开展的理论基础 | 第23-24页 |
3.4.1 语言习得理论 | 第23页 |
3.4.2 非正式学习理论 | 第23-24页 |
第四章 “半翻转”微课程模式 | 第24-26页 |
4.1 “半翻转”微课程模式的提出 | 第24页 |
4.2 “半翻转”微课程模式的特点 | 第24-26页 |
第五章 实验设计与方法 | 第26-43页 |
5.1 学情与教学现状分析 | 第26-28页 |
5.1.1 教材分析 | 第26页 |
5.1.2 教学现状分析 | 第26-27页 |
5.1.3 教师情况分析 | 第27-28页 |
5.1.4 考试情况分析 | 第28页 |
5.2 微课程实验的预期效果 | 第28-29页 |
5.2.1 提高英语成绩 | 第28页 |
5.2.2 提升英语学习能力 | 第28页 |
5.2.3 激发学习兴趣 | 第28-29页 |
5.2.4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 第29页 |
5.3 微课程实验的研究对象 | 第29-30页 |
5.3.1 微课程的模式 | 第29页 |
5.3.2 微课程的制作 | 第29-30页 |
5.3.3 微课程的授课对象 | 第30页 |
5.4 微课程的教学实验的设计 | 第30-42页 |
5.4.1 第一课时设计(Unit4 1a-2b) | 第32-37页 |
5.4.2 第二课时设计(Unit4 3a-3c) | 第37-42页 |
5.5 微课程实验的实际实施和开展情况 | 第42-43页 |
5.5.1 微课程实验课前实况 | 第42页 |
5.5.2 微课程实验的课堂实况 | 第42页 |
5.5.3 微课程实验的反馈情况 | 第42页 |
5.5.4 微课程实验的调整情况 | 第42-43页 |
第六章 结果分析 | 第43-48页 |
6.1 成绩测试结果 | 第43-44页 |
6.1.1 基于微课程的听力测试结果 | 第43页 |
6.1.2 基于微课程的口语测试结果 | 第43-44页 |
6.1.3 基于微课程的语法测试结果 | 第44页 |
6.2 问卷调查结果 | 第44-45页 |
6.3 访谈实录 | 第45-48页 |
第七章 微课程实验的结论 | 第48-55页 |
7.1 微课程的模式 | 第48页 |
7.1.1 微课程的应用模式 | 第48页 |
7.1.2 微课程教学模式对于内容的选择性 | 第48页 |
7.2 微课程的优点 | 第48-51页 |
7.2.1 有利于学生的方面 | 第48-49页 |
7.2.2 有利于教师的方面 | 第49-50页 |
7.2.3 有利于教学的方面 | 第50-51页 |
7.3 微课程教学的缺陷及建议 | 第51-55页 |
7.3.1 微课程对教学内容的限制及建议 | 第51-52页 |
7.3.2 对青少年视力水平的影响及建议 | 第52页 |
7.3.3 对教师素质要求过高及建议 | 第52-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附录 | 第58-66页 |
附录1 听力水平测试卷 | 第58-61页 |
附录2 口语交际测试 | 第61-62页 |
附录3 语法水平测试 | 第62-65页 |
附录4 调查问卷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