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冷响应基因ZmRanBP1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英文缩写词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0页 |
| 1.1 低温胁迫 | 第13-15页 |
| 1.2 RanBP1的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 1.2.1 小G蛋白 | 第15页 |
| 1.2.2 Ran类小G蛋白 | 第15-16页 |
| 1.2.3 Ran结合蛋白 | 第16-17页 |
| 1.3 作物转基因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 1.4 体细胞胚胎受体系统的研究进展 | 第18页 |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ZmRanBP1的克隆及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0-36页 |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8页 |
| 2.1.1 实验菌种与载体 | 第20-21页 |
| 2.1.2 培养基 | 第21页 |
| 2.1.3 ZmRanBP1的克隆 | 第21-26页 |
| 2.1.4 ZmRanBP1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6-28页 |
| 2.1.5 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8页 |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4页 |
| 2.2.1 ZmRanBP1基因的克隆 | 第28-29页 |
| 2.2.2 ZmRanBP1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9-30页 |
| 2.2.3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0-34页 |
| 2.3 讨论 | 第34-35页 |
| 2.4 小结 | 第35-36页 |
| 第三章 ZmRanBP1在拟南芥中的功能分析 | 第36-51页 |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36-41页 |
| 3.1.1 实验材料 | 第36页 |
| 3.1.2 农杆菌的转化 | 第36页 |
| 3.1.3 拟南芥的转化 | 第36-37页 |
| 3.1.4 CTAB法提取DNA | 第37页 |
| 3.1.5 Bar试纸条检测 | 第37-38页 |
| 3.1.6 突变体纯合性检测 | 第38-39页 |
| 3.1.7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第39-40页 |
| 3.1.8 拟南芥表型分析 | 第40-41页 |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1-50页 |
| 3.2.1 抗性拟南芥的筛选 | 第41页 |
| 3.2.2 转基因拟南芥的分子检测 | 第41-43页 |
| 3.2.3 T_3代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第43-44页 |
| 3.2.4 突变体纯合性检测 | 第44页 |
| 3.2.5 转化植株常温下表型分析 | 第44-46页 |
| 3.2.6 转化植株抗冷性分析 | 第46-47页 |
| 3.2.7 转化植株抗盐性分析 | 第47-49页 |
| 3.2.8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第49-50页 |
| 3.3 讨论 | 第50页 |
| 3.4 小结 | 第50-51页 |
| 第四章 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玉米的研究 | 第51-68页 |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4页 |
| 4.1.1 实验材料 | 第51页 |
| 4.1.2 实验菌种与载体 | 第51页 |
| 4.1.3 实验所需培养基 | 第51-52页 |
| 4.1.4 幼胚的获取及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52页 |
| 4.1.5 ZmRanBP1转化玉米幼胚 | 第52-53页 |
| 4.1.6 ZmRanBP1转化玉米愈伤组织 | 第53-54页 |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4-67页 |
| 4.2.1 最佳光线条件的确定 | 第54-55页 |
| 4.2.2 生根培养基中IBA浓度的确定 | 第55-58页 |
| 4.2.3 ZmRanBP1转化玉米幼胚 | 第58-60页 |
| 4.2.4 ZmRanBP1转化玉米愈伤组织 | 第60-65页 |
| 4.2.5 转化植株分子检测 | 第65-67页 |
| 4.3 讨论 | 第67页 |
| 4.4 小结 | 第67-68页 |
| 第五章 花粉管通道法转化玉米的研究 | 第68-73页 |
| 5.1 材料和方法 | 第68-69页 |
| 5.1.1 实验材料 | 第68页 |
| 5.1.2 实验菌种和载体 | 第68页 |
| 5.1.3 传统法花粉管通道法 | 第68页 |
| 5.1.4 改良法花粉管通道法 | 第68-69页 |
| 5.1.5 T_0代植株的筛选 | 第69页 |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69-71页 |
| 5.2.1 转化植株的Basta抗性筛选 | 第69-71页 |
| 5.2.2 转化植株分子检测 | 第71页 |
| 5.3 讨论 | 第71-72页 |
| 5.4 小结 | 第72-73页 |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81页 |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81-82页 |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