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3-24页 |
1.1 背景 | 第13-14页 |
1.2 镁电池的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1.2.1 镁电池电解液的发展 | 第14-16页 |
1.2.2 镁电池正极材料的发展 | 第16-19页 |
1.3 双盐镁电池中的发展 | 第19-21页 |
1.4 玫瑰红酸盐的特点及其在二次电池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1.5 论文选题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24-29页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4-26页 |
2.2 材料的表征 | 第26-27页 |
2.2.1 X射线衍射 | 第26页 |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26页 |
2.2.3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 | 第26-27页 |
2.2.4 拉曼光谱仪 | 第27页 |
2.2.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 | 第27页 |
2.3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27-29页 |
2.3.1 电解液的配置 | 第27页 |
2.3.2 电极的制备 | 第27-28页 |
2.3.3 电池的组装 | 第28页 |
2.3.4 恒电流充放电测试 | 第28页 |
2.3.5 循环伏安测试 | 第28-29页 |
第3章 玫瑰红酸锂和玫瑰红酸钠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第29-50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材料的制备 | 第29-30页 |
3.2.1 玫瑰红酸锂(LR)的制备 | 第29-30页 |
3.2.2 纳米化的玫瑰红酸钠(n-SR)的制备 | 第30页 |
3.2.3 还原氧化石墨烯(rGO)的制备 | 第30页 |
3.3 玫瑰红酸锂、玫瑰红酸钠的结构和形貌表征 | 第30-31页 |
3.4 玫瑰红酸锂、玫瑰红酸钠的电化学性能表征及其影响因素 | 第31-42页 |
3.4.1 玫瑰红酸锂、玫瑰红酸钠作双盐镁电池正极的电化学性能 | 第31-37页 |
3.4.2 玫瑰红酸锂、玫瑰红酸钠的循环伏安测试 | 第37-38页 |
3.4.3 玫瑰红酸锂、玫瑰红酸钠作镁二次电池正极的电化学性能 | 第38-39页 |
3.4.4 玫瑰红酸锂、玫瑰红酸钠作锂电池正极的电化学性能 | 第39-40页 |
3.4.5 影响玫瑰红酸钠电化学性能的因素 | 第40-41页 |
3.4.6 n-SR与rGO复合正极的电化学性能 | 第41-42页 |
3.5 电极反应机理研究 | 第42-50页 |
3.5.1 充放电产物结构分析 | 第42-45页 |
3.5.2 电极反应动力学性能评估 | 第45-48页 |
3.5.3 循环后电极形貌及成分分析 | 第48-50页 |
第4章 玫瑰红酸钾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第50-62页 |
4.1 引言 | 第50页 |
4.2 材料的制备 | 第50-51页 |
4.2.1 玫瑰红酸钾(K_2C_6O_6)的制备 | 第50页 |
4.2.2 自愈合高分子(self-healingpolymer,SHP)的合成 | 第50-51页 |
4.3 玫瑰红酸钾的结构和形貌表征 | 第51页 |
4.4 玫瑰红酸钾的电化学性能 | 第51-55页 |
4.4.1 玫瑰红酸钾作双盐镁电池正极的电化学性能 | 第51-54页 |
4.4.2 玫瑰红酸钾作锂电池或镁二次电池正极的电化学性能 | 第54页 |
4.4.3 粘结剂对K_2C_6O_6正极循环稳定性影响 | 第54-55页 |
4.5 电极反应机理研究 | 第55-62页 |
4.5.1 充放电产物结构分析 | 第55-57页 |
4.5.2 电极反应动力学性能评估 | 第57-59页 |
4.5.3 循环后电极形貌及成分分析 | 第59-62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