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页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2-14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 技术路线图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第15-20页 |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2.1.1 境外研究综述 | 第15页 |
2.1.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2.2.1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理论 | 第17-18页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8页 |
2.2.3 效用理论 | 第18-19页 |
2.2.4 公共管理理论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国内外维修资金运行模式 | 第20-26页 |
3.1 境外维修资金运行模式 | 第20-23页 |
3.2 国内维修资金运行模式 | 第23-26页 |
第四章 维修资金运行问题及运行效用影响因素分析 | 第26-37页 |
4.1 维修资金运行问题概述 | 第26-33页 |
4.1.1 监管体系不健全 | 第26-31页 |
4.1.2 参与企业积极性不高 | 第31-32页 |
4.1.3 运行环境建设有待加强 | 第32-33页 |
4.1.4 运行效果不理想 | 第33页 |
4.2 运行效用影响因素分析 | 第33-37页 |
4.2.1 监管模式 | 第34页 |
4.2.2 参与企业 | 第34-35页 |
4.2.3 运行环境 | 第35-36页 |
4.2.4 输出效果 | 第36-37页 |
第五章 维修资金运行效用评价模型及案例分析 | 第37-55页 |
5.1 评价方法选择 | 第37页 |
5.2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 第37-42页 |
5.2.1 因子分析初选指标 | 第37-40页 |
5.2.2 相关性分析修正指标 | 第40-42页 |
5.3 AHP法计算指标权重 | 第42-46页 |
5.3.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第42-43页 |
5.3.2 构建判断矩阵 | 第43-44页 |
5.3.3 一致性检验 | 第44-45页 |
5.3.4 层次总排序权重 | 第45页 |
5.3.5 指标权重分析 | 第45-46页 |
5.4 灰色聚类评价——基于苏州市调研数据的分析 | 第46-55页 |
5.4.1 样本筛选 | 第46-47页 |
5.4.2 灰色聚类评价 | 第47-51页 |
5.4.3 结论及优化经验 | 第51-5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5页 |
6.2 创新点 | 第55-56页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图表目录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附录 | 第62-71页 |
附录1:商品住宅专项维修资金运行效用调查业主问卷 | 第62-66页 |
附录2:商品住宅专项维修资金评价指标选取专家咨询问卷 | 第66-69页 |
附件3:维修资金运行效用评价指标权重判断专家问卷 | 第69-71页 |
作者简介 | 第71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成就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