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2-18页 |
(一)选题依据与意义 | 第12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平城之战与汉匈关系 | 第12-13页 |
2.平城之战中刘邦突围的因素分析 | 第13-15页 |
3.平城之战相关问题的考证 | 第15-17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文献研究法 | 第17页 |
2.考古资料的充分利用 | 第17页 |
3.实地调研法 | 第17页 |
4.综合研究法 | 第17-18页 |
一、匈奴民族视角下的平城之战 | 第18-27页 |
(一)平城之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 第18-20页 |
1.战国秦时匈奴之“却”与冒顿之“贤” | 第18-19页 |
2.塞北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匈奴聚于代谷” | 第19-20页 |
(二)冒顿发动平城之战需达到的目的 | 第20-24页 |
1.获取和中原政权交战的经验 | 第20-21页 |
2.迫使汉朝屈服以获“岁贡” | 第21-23页 |
3.若“不利”,则“遁走” | 第23-24页 |
(三)平城之战对匈奴的深远影响—从“以攻战为事”至“自单于以下皆亲汉” | 第24-27页 |
二、“高帝先至平城”“贪功冒进”说质疑 | 第27-35页 |
(一)代地“北控沙漠”与“高帝先至平城” | 第27-30页 |
(二)“诱汉兵”实为缓兵 | 第30-31页 |
(三)“车骑利平地”与匈奴“解围一角” | 第31-35页 |
三、平城交通地理献疑 | 第35-45页 |
(一)汉军两路北“逾句注” | 第35-39页 |
(二)周勃军团未至“武泉” | 第39-42页 |
1.从“与汉关故河南塞”看 | 第40-41页 |
2.从《冀州图》“北伐”中道看 | 第41页 |
3.从刘邦遣“使者十余辈”侦查匈奴看 | 第41-42页 |
4.从句注谷道“细小狭窄”看 | 第42页 |
(三)周勃“降下霍人”与至“五泉” | 第42-45页 |
四、白登山新考 | 第45-53页 |
(一)“七里说”、“十七里说”、“三十里说”—历代史学家关于“白登”地望的考辨 | 第45-47页 |
(二)从秦汉相关县治看白登山地望 | 第47-50页 |
(三)白登山地望新考—兼与靳生禾先生商榷 | 第50-53页 |
1.从“高百余尺”“一里许”可证白登山为今马铺山 | 第50-51页 |
2.马铺山层次鲜明可容刘邦所部驻守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