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文教区规划论文

社区型中小学开放空间的复合性设计策略研究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11-27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4页
        1.1.1 开放校园与社区教育的发展交汇第11-12页
        1.1.2 学校呼唤人情回归的邻里关系第12页
        1.1.3 我国社区期待学区房溢价亏负的社区福利第12页
        1.1.4 我国街区制诱导下的社区开放模式第12-14页
    1.2 现状研究第14-16页
        1.2.1 当代中国社区型中小学校的发展与滞后第14-15页
        1.2.2 中国社区型中小学校发展存在的问题第15-16页
    1.3 研究现状与发展历程第16-21页
        1.3.1 国内相关研究与发展历程第16-19页
        1.3.2 国外相关研究与发展历程第19-21页
    1.4 概念界定第21-22页
        1.4.1 社区第21页
        1.4.2 社区型中小学第21-22页
        1.4.3 开放空间第22页
        1.4.4 复合性设计第22页
    1.5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第22-24页
        1.5.1 为中小学校的设计者引入新的思考角度和设计依据第22-23页
        1.5.2 为学校和社区的管理者提供新的运营和管理的模式参考第23页
        1.5.3 为学生、学校以及社区发展建立长效沟通的物质载体第23-24页
    1.6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第24-27页
        1.6.1 研究对象第24页
        1.6.2 研究方法第24-25页
        1.6.3 研究内容第25页
        1.6.4 研究框架第25-27页
第2章 中国社区型中小学校复合性设计意义第27-37页
    2.1 学校复合发展趋势的外在驱动第27-29页
        2.1.1 教育理念的引入第27-28页
        2.1.2 社区发展的需求第28-29页
        2.1.3 资源分布的失衡第29页
    2.2 学校复合发展趋势的内在驱动第29-31页
        2.2.1 教学创新的需要第29页
        2.2.2 社会职能的拓展第29-30页
        2.2.3 学校发展的矛盾第30-31页
    2.3 社区型中小学校复合性设计的必要性第31-37页
        2.3.1 基于学生的角度第33-34页
        2.3.2 基于中小学校发展的角度第34-35页
        2.3.3 基于社区的角度第35-37页
第3章 社区型中小学校开放空间的复合性设计概述第37-48页
    3.1 社区型中小学校的空间开放层次第37-39页
        3.1.1 社区级的空间开放共享第37页
        3.1.2 校级的空间开放互动第37-38页
        3.1.3 班级的空间开放渗透第38-39页
    3.2 社区型中小学校开放空间的复合性设计维度第39-41页
        3.2.1 开放空间复合性设计的空间维度第39-40页
        3.2.2 开放空间复合性设计的时间维度第40页
        3.2.3 开放空间的使用人群第40-41页
        3.2.4 空间开放度的控制第41页
    3.3 社区型中小学校开放空间的复合性设计原则第41-48页
        3.3.1 弹性应变第41-43页
        3.3.2 社区共享第43-44页
        3.3.3 高效集约第44-45页
        3.3.4 人本自由第45-48页
第4章 社区型中小学校社区级开放空间的复合性设计策略第48-63页
    4.1 社区级开放空间的复合功能定位第48-50页
    4.2 复合性设计的策略应对第50-63页
        4.2.1 校园环境与地域环境复合第50-53页
        4.2.2 学校与社区开放空间复合第53-60页
        4.2.3 学校与社区边界形式第60-63页
第5章 社区型中小学校校级开放空间的复合性设计策略第63-75页
    5.1 校级开放空间复合功能定位第63-64页
    5.2 复合性设计策略应对第64-75页
        5.2.1 校园布局第64-68页
        5.2.2 功能性空间复合第68-70页
        5.2.3 交通空间功能拓展第70-73页
        5.2.4 复合空间区域划分方式第73-75页
第6章 杜区型中小学校班级开放空间的复合性设计策略第75-87页
    6.1 班级开放空间复合功能定位第75-76页
    6.2 复合性设计策略应对第76-87页
        6.2.1 教室与走廊的复合形式第76-79页
        6.2.2 教室与走廊的边界处理第79-81页
        6.2.3 教室组团第81-87页
第7章 中国社区型中小学复合性设计的实践难点第87-91页
    7.1 法律规范与政策中权责划分与规划导向的模糊第87-88页
    7.2 集团化办学下治理效率与社区结合度的矛盾第88页
    7.3 学校发展体系与设计流程的不完整第88-89页
    7.4 相关学会或组织的支撑与指导的缺失第89-90页
    7.5 公众对校园开放与安全关系的误解第90-91页
第8章 总结与展望第91-96页
    8.1 中国社区型中小学开放空间的复合性设计总结第91-95页
        8.1.1 基于社区型中小学不同开放层级第91-92页
        8.1.2 基于不同社区型中小学设计参与者第92-93页
        8.1.3 基于不同使用阶段的社区型中小学第93-94页
        8.1.4 基于不同区位的社区型中小学第94-95页
    8.2 展望与不足第95-96页
图片索引第96-99页
表索引第99-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5页
作者简历第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工业遗产建筑的空间改造研究--以南通二甲印染厂改造设计为例
下一篇:京杭大运河与古代杭州城市的发展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