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1.3.1 国外研究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研究 | 第13-17页 |
1.4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第17-19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9-27页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9-22页 |
2.1.1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 第19-20页 |
2.1.2 入市流转 | 第20-21页 |
2.1.3 流转收益 | 第21-22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2-27页 |
2.2.1 土地产权理论 | 第22-24页 |
2.2.2 地租地价理论 | 第24-25页 |
2.2.3 公共物品理论 | 第25-26页 |
2.2.4 外部性理论 | 第26-27页 |
第三章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收益分配规范分析 | 第27-36页 |
3.1 基于地租理论的收益分配主体分析 | 第27-28页 |
3.1.1 初次流转中的收益分配关系 | 第27页 |
3.1.2 再次流转中的收益分配关系 | 第27-28页 |
3.2 基于产权理论的收益分配主体分析 | 第28-30页 |
3.2.1 独立产权基础上的收益分配关系 | 第28-29页 |
3.2.2 土地发展权层面的收益分配关系 | 第29-30页 |
3.3 “政府—农民集体—土地使用者”博弈分析 | 第30-36页 |
3.3.1 基本假设前提 | 第30页 |
3.3.2 模型的基本要素 | 第30-31页 |
3.3.3 政府不参与初次流转收益分配模式下的博弈分析 | 第31-32页 |
3.3.4 政府参与初次流转收益分配模式下的博弈分析 | 第32-34页 |
3.3.5 博弈主体的策略选择 | 第34-36页 |
第四章 实证分析——以南海区集体经营性建设 用地入市为例 | 第36-52页 |
4.1 南海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制度发展 | 第37-39页 |
4.1.1 乡镇工业化需求推动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阶段 | 第37页 |
4.1.2 股份制改革下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阶段 | 第37-38页 |
4.1.3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深入探索阶段 | 第38-39页 |
4.2 南海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收益分配现状 | 第39-42页 |
4.2.1 政府在特殊开发模式下分享少量收益 | 第39-40页 |
4.2.2 农民集体分享绝大部分的流转收益 | 第40页 |
4.2.3 土地使用者在再次流转中充分享有收益权 | 第40-42页 |
4.2.4 集体内部成员收益采用股份红利形式分配 | 第42页 |
4.3 南海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收益分配案例 | 第42-44页 |
4.3.1 较发达村——J村案例 | 第42-43页 |
4.3.2 欠发达村——Z村案例 | 第43-44页 |
4.4 利益相关者意愿调查 | 第44-50页 |
4.4.1 入市政策的各方满意度调查 | 第44-45页 |
4.4.2 农民的收益分配满意度调查 | 第45-46页 |
4.4.3“公共投资由谁承担”引发的收益分配争议 | 第46-48页 |
4.4.4 未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分配意愿 | 第48-50页 |
4.5 实证分析结论 | 第50-52页 |
第五章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收益分配完善对策 | 第52-60页 |
5.1 收益分配的原则 | 第52-53页 |
5.1.1 以产权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 | 第52页 |
5.1.2 最大限度地维护农民利益 | 第52页 |
5.1.3 兼顾公平与效率 | 第52-53页 |
5.1.4 尊重农村基层自治制度 | 第53页 |
5.1.5 权利与义务对等 | 第53页 |
5.2 收益分配基本思路 | 第53-56页 |
5.2.1 初次流转的收益分配思路 | 第53-54页 |
5.2.2 再次流转的收益分配思路 | 第54-55页 |
5.2.3 专款专用监管收益分配 | 第55-56页 |
5.3 完善农村集体内部收益分配制度 | 第56页 |
5.4 转变政府土地财政思维,合理调节收益 | 第56-58页 |
5.4.1 准确测算,用之于民 | 第57页 |
5.4.2 实行房产税征收政策 | 第57页 |
5.4.3 结合“村转居”制度改革 | 第57-58页 |
5.5 差别化政策,兼顾收益与公平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附录 | 第64-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附件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