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地学论文--环境水文学论文

湖水源热泵机组运行特性及其对周边环境影响研究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24页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第17-18页
    1.2 国内外研究及应用现状第18-22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8-20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20-22页
    1.3 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第22页
    1.4 本文主要工作第22-24页
第二章 湖水源热泵空调系统概述及工程设计介绍第24-35页
    2.1 水源热泵系统的原理和分类第24-25页
        2.1.1 水源热泵系统的工作原理第24-25页
        2.1.2 水源热泵系统的分类第25页
    2.2 湖水源热泵系统的常见形式第25-27页
    2.3 开式湖水源热泵系统第27-29页
        2.3.1 开式系统的优缺点第27-29页
        2.3.2 工程应用的实际问题第29页
    2.4 闭式湖水源热泵系统第29-30页
        2.4.1 闭式系统的优缺点第29-30页
    2.5 工程空调系统设计介绍第30-34页
        2.5.1 工程概况第30页
        2.5.2 千岛湖水资源条件第30-31页
        2.5.3 项目的负荷特点第31-32页
        2.5.4 冷热源设计第32-33页
        2.5.5 取排水设计第33-34页
    2.6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三章 湖水源热泵系统运行特性影响因数分析第35-46页
    3.1 湖水热工特性分析第35-36页
        3.1.1 自然湖水热工特性第35-36页
        3.1.2 湖水水面换热机理第36页
    3.2 取水温度对湖水源热泵系统运行特性的影响第36-40页
        3.2.1 水源热泵机组能耗数学模型第36-37页
        3.2.2 部分负荷问题第37-38页
        3.2.3 机组能效分析第38-40页
    3.3 取水水量对湖水源热泵系统运行特性的影响第40-41页
    3.4 取水水质对湖水源热泵系统运行特性的影响第41-42页
    3.5 取排水方式对湖水源热泵系统运行特性的影响第42-44页
    3.6 工程项目水资源适用性论证第44-45页
        3.6.1 人工湖水温论证第44页
        3.6.2 人工湖水质论证第44页
        3.6.3 人工湖水量论证第44-45页
    3.7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四章 湖水二维水温模型与参数确定第46-51页
    4.1 Fluent软件介绍第46页
    4.2 模拟方法第46页
    4.3 数学模型第46-48页
    4.4 物理模型第48页
    4.5 边界和初始条件第48-49页
        4.5.1 边界条件第48-49页
    4.6 建立模型第49-50页
    4.7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五章 模拟结果分析第51-58页
    5.1 方案介绍第51页
    5.2 模拟结果第51-56页
        5.2.1 方案一模拟结果第51-54页
        5.2.2 方案二模拟结果第54-56页
    5.3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第六章 湖水源热泵环境影响分析及评价体系初探第58-65页
    6.1 温度对于水生生物的影响第58-59页
        6.1.1 温度变化对浮游植物的影响第58页
        6.1.2 温度变化对浮游动物的影响第58页
        6.1.3 温度变化对底栖动物的影响第58页
        6.1.4 温度变化对鱼类的影响第58-59页
        6.1.5 温度变化对水体理化性质的影响第59页
    6.2 温度对于微生物的影响第59页
    6.3 湖水源热泵尾水排放对附近水域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第59-60页
        6.3.1 富营养化状态评价第60页
        6.3.2 水质评价第60页
        6.3.3 水生生物质量评价第60页
    6.4 项目实例环境影响分析第60-63页
        6.4.1 项目尾水排放对受纳水体水温的影响第60-62页
        6.4.2 项目水域生态平衡保护措施第62-63页
        6.4.3 千岛湖地区应用水源热泵适宜性分析第63页
    6.5 结语第63-65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65-67页
    7.1 主要研究结论第65页
    7.2 展望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7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考虑地下水补给作用的淠河水质模型研究
下一篇:西柏坡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脱硝技改项目后评价研究